4月20日,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最新力作《为孔子一辩》新书首发暨“孔子的当代书写”对谈会在北京市三联韬奋书店举办。

中宣部原副秘书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本书作者、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中国作协原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原主编、著名评论家施战军;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同海;山东出版集团党委委员、董事,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申维龙;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王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张清华;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杨平;山东省委宣传部图书处处长宫中亮;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运才等领导嘉宾出席会议。活动由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宋立林主持。


申维龙在致辞中对《为孔子一辩》的出版和活动的举办表示祝贺。他指出,齐鲁书社出版的《为孔子一辩》是张炜先生以二十余年积累与思考之功而推出的阐发中华文化核心要义的“大家小书”,更是集团在精品出版方面的最新成果。该书的出版为集团下一步继续扎实做好一般书出版、擦亮鲁版图书品牌树立了标杆、指明了方向。


活动现场,郭义强、张同海、申维龙、杨平共同为新书揭幕。

《为孔子一辩》全书以深邃的思考、凝练有力的文字,深入剖析正儒、伪儒之别,逐一揭去时间、历史笼罩在孔子身上的面纱,在层层递进的逻辑分析与中西方文化对比中,将孔子及儒学历久弥新的思想精髓娓娓道来,是一本用语言和思想溯源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精华之作,也是一本致敬先贤、回答时代之问的经典之作。


施战军、王杰、张清华及作者张炜围绕本书及由此生发的“孔子的当代书写”话题分享了有关体会。


张清华指出,《为孔子一辩》看似“小”书,实则蕴含着不可小觑的思想魅力。张炜以正本清源的使命感剖析孔子思想,打破大众对人文主义源于西方的固有认知,探寻中国文化源头的原发人文精神。他对孔子思想核心“仁爱”“理性”的辨析,更是解开了诸多误解。张清华称《为孔子一辩》是一部思想长卷、一盏精神烛火、一场语言盛宴,它虽非学术著作,却以文学作品的姿态,引发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深刻思考,令人掩卷而思、受益匪浅。


施战军指出,《为孔子一辩》以“辩”为核心,勾勒出“本来的孔子”“工具的孔子”和“心中的孔子”三个形象,最终以“心中的孔子”战胜一切,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立体、真实的孔子。书中对孔子关于诗、礼、乐的理解,不仅展现了孔子思想的伟大,也让读者从多个维度感悟到孔子思想与现代思想的共鸣,体现出张炜作为作家和思想者的深厚功力。


王杰认为,张炜将孔子置于历史坐标中,落脚点却在当下,为当代文化复兴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他提出,书中诸多内容都值得深入探讨和辩论,这种“辩”并非追求固定答案,而是拓宽思考的宽度与维度。此外,王杰还强调学习传统文化应读原典,避免片面理解,并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摒弃糟粕、汲取精华,警惕文化传播中的低俗化等不良现象,让孔子智慧在当代持续发光。


张炜分享了创作《为孔子一辩》的心路历程,这本不足6万字的小书,创作难度甚至超过一部长篇小说。张炜坦言,几十年来阅读儒学著作,看到人们对孔子或赞扬或批判的诸多言论,深感有许多话未被充分探讨,故而以“辩”为切入点创作此书,希望引发更多人对孔子的讨论。他大胆尝试,将部分《论语》内容用白话文翻译呈现,打破人们对《论语》的固有认知,提出读《论语》不仅要理解,更要感受。此外,他还提出在研究孔子与中国文化时,既要关注其特殊性,也要重视与世界思想的共同性,以及各民族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展现出独特的思考视角。

本次会议由山东出版集团主办,齐鲁书社承办。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扬,出版工作部主任何慧颖,齐鲁书社社长王路、总编辑赵发国、副总编辑张丽及相关部门人员参加了会议。新书首发采取线上直播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由光明网融媒体、当当网等直播全程,线上观看人数达到上百万人,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