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地整治是稳定粮食面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宣汉县以压紧责任链条、强化精准摸排、健全长效机制为抓手,扎实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真正让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焕发出新活力,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柏树镇

近日,柏树镇抢抓农时,全面掀起春耕生产热潮。田间地头,锄头翻土声、农民吆喝声交织在一起,一幅幅忙碌的春耕画卷徐徐展开。



在石板梁村千亩粮油蔬菜示范园里,该村党支部书记郭光春介绍,石板梁村聚焦破解“土地小散荒、自主经营多、带动吸引差、经济收益低”等问题,积极引导农户在自愿联合的基础上,将该村低效产业腾退地、撂荒地统一流转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流转土地进行统一整治,并进行统一耕种,实现农户和集体双赢、撂荒地治理和村集体经济增收双促进。



据悉,今年柏树镇石板梁村采取“统一流转、统一治理、统一经营”三统一方式,订单发展1200亩“粮油+蔬菜”种植示范园,破解“一边是撂荒地边治边荒、一边是村集体经济增收无门路”的“两难境地”。

樊哙镇

连日来,樊哙镇利用当前春耕的有利时机,将春耕工作和耕地撂荒治理相结合,积极发动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群众开展春耕助农活动。



开沟起垄、除草翻土、施肥播种、浇水灌溉......在樊哙镇角岭村,身穿红马甲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们纷纷化身“春耕助手”,正抢抓农时播种玉米,在众人的分工合作下,玉米苗布满田间。曾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如今被种上了“新希望”。



据了解,今年以来,樊哙镇通过“农户自种+集体代管”模式和“村集体+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一般农户”合作模式,整合镇干部、驻村工作队、各村(社区)干部、公益性岗位等300余人,统筹调配农机具680台次,累计复垦撂荒地1700余亩,让“沉睡”的土地重新“活”了起来,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新活力。

红峰镇

红峰镇紧盯目标任务狠抓落实,全力打好撂荒地整治“组合拳”。



该镇将撂荒地整治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来抓,采取“班子成员包片、驻村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田块”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绘制全镇撂荒地分布“一张图”,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全力保障撂荒地整治工作高质量高标准有序开展。



红峰镇坚持“整治一片、增效一片、带动一片”原则,在白雪村、龙口村推行“玉米+魔芋”复合套种800余亩,实现“一地双收”,在桥河村、垭口村、石龙村等13个村(社区)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等粮油农作物。全镇累计复耕撂荒地2100余亩,预计实现综合产值500余万元,带动村民务工增收2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余万元。

茶河镇

茶河镇通过盘活闲置撂荒地,因地制宜发展辣椒特色种植产业,带领群众吃上辣椒“致富饭”、走上辣椒“致富路”。



针对劳动力外流导致耕地撂荒的问题,茶河镇建立“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运行机制,将分散的撂荒地集中流转,统一发展辣椒种植,与四川宣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辣椒销售订单,推动辣椒种植规模化。截至目前,带领群众种植辣椒1500余亩,亩产预计2500斤左右,亩均收入实现6000元,吸纳就业务工群众300余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约50万元,带动务工村民增收约5万元。



乡村振兴,土地是根。宣汉县将坚决扛牢政治责任,坚持精准施策、综合施治,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复垦复种,切实让“沉睡地”变成推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致富田”,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来源:宣汉发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