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6年,朱元璋攻占浙东,控制江左、浙右,与陈友谅接壤。
1363年,陈友谅趁朱元璋主力军北上,率60万水军攻打应天;
之后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军,陈友谅中流矢而亡。
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继续攻克江南,下令讨伐张士诚。
1365年,平定湖州杭州,次年攻下平江,俘虏张士诚统一江南。
同年,朱元璋迎接韩林儿至应天府途中,船只沉没韩林儿遇难。
原文赏析:
西靖湖、湘,东兼吴、越,
史略:初,陈友谅陷我太平,称帝,旋还江州。 明年复引而东, 约张士诚东西并举,谋袭建康。 太祖恐两寇合发,势必震动,因以策先致友谅,友谅果帅舟师至龙江, 败去。 我师乘势追击,复取太平、池州及安庆。 既而安庆复为友谅所陷,太祖寻亲帅舟师抵安庆,破其水砦,攻城未下,刘基请径抵江州,倾其巢穴。
【译文】{朱元璋西边平定湖广、湘赣,东边兼并吴地、越地。}
《史略》记载:陈友谅攻陷太平路,自立为帝(1360年),不久返回江州(江西九江)。
第二年又率兵向东,约定张士诚东西同时发兵,图谋袭击建康。
明太祖朱元璋担心两寇同时发兵,形势必将震动,决定先消灭陈友谅。
陈友谅率领水师到达龙江关(南京城附近),但被明军打败后撤退。明军乘胜追击,重新攻取太平、池州以及安庆。
不久安庆又被陈友谅攻陷,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抵达安庆,攻破陈友谅水寨,虽然攻城未能成功,但刘基请求直接前往江州,摧毁陈友谅的老巢。
遂长驱而进,过小孤, 越湖口,距江州五里,友谅始觉,惧,夜奔武昌。 我师入江州,复进拔蕲、黄诸路,旋师收安庆,又遣使招谕江西州郡。 于是龙兴而下,皆望风降附,太祖乃东还。 友谅愤其疆域日蹙,遂大造战舰,悉师趣洪都,攻围数月,太祖引军驰救,相持于鄱阳湖之康郎山,至泾江, 王师前后夹击,友谅战死。 其将张定边奉其子理遁还武昌,复立为帝。
【译文】于是明军长驱直入,经过小孤山(九江彭泽县),越过湖口(九江湖口县),距离江州只有五里地时,陈友谅才发觉,非常恐惧,连夜逃往武昌。
明军进入江州,又进一步攻取蕲州、黄州等地,然后回师收复安庆,又派遣使者招抚江西各州郡。
从龙兴(江西南昌附近)往下,各地都望风而降,太祖于是向东班师。
陈友谅因为自己的疆域日益缩小而愤怒,大造战舰,出动全部兵力进攻洪都(南昌),围攻数月。
朱元璋率军驰援,两军在鄱阳湖的康郎山相持不下。
到泾江,在明军前后夹击下,陈友谅战死。
他的将领张定边奉他的儿子陈理逃回武昌,又立为帝。
太祖进攻未克,留兵守之而还。 寻复自将伐汉,陈理出降。 于是湖广、江西州郡次第平定,思、黔诸蛮亦内附。 初,太祖谋用兵,吴、汉孰先?刘基曰:「士诚,自守虏耳!友谅据上流,且名号不正,宜先除之。 陈氏既灭,张氏囊中物矣。 」太祖曰:「然。 友谅剽而轻,士诚狡而懦。 若先攻士诚,友谅必来救,是我疲于二寇也。 」及友谅灭,喜曰:「此贼平,天下不难定矣。 」
【译文】朱元璋进攻武昌没有成功,留下军队守卫后返回。不久朱元璋又亲自率兵讨伐陈汉政权,陈理出城投降。
湖广、江西各州郡依次平定,思州、黔州等地的少数民族也归附了。
最初朱元璋计划用兵,是先打吴还是先打汉呢?
刘基说:“张士诚只是自守的虏贼罢了;陈友谅占据上游,而且名号不正,应该先除掉他。陈氏一灭,张氏就是囊中之物了。”
朱元璋说:“对。陈友谅剽悍而轻敌,张士诚狡猾而懦弱。如果先攻张士诚,陈友谅必然来救,这样我们就会疲于应付两个敌人。”
等到陈友谅灭亡后,朱元璋高兴地说:“这个贼子一平,天下就不难定了。”
先是士诚屡谋西侵,以舟师寇我镇江,又陷宜兴, 于是太祖命将攻常州,别将由广德取长兴。 常州既下,进克江阴,皆以重兵镇守。 三城形势联络,东南屏障始固。 遂进复宜兴,又取武康、安吉诸州邑, 以踦士诚之后,因得专意西讨。 太祖既平汉,遂取庐州路。 明年,取泰州, 既而尽收两淮地。
【译文】再打陈友谅时,张士诚也多次图谋向西侵犯,用水军进犯镇江,又攻陷宜兴。
朱元璋命令将领攻打常州,另一路将领从广德攻取长兴。
常州攻下后,又进克江阴,都用重兵镇守。
这三座城池形势联络,成为东南屏障。
再进兵收复宜兴,攻取武康、安吉等州县,以牵制张士诚的后方,因此得以专心向西用兵。
朱元璋平定陈汉后,攻取庐州路。第二年攻取泰州,不久就全部收复了两淮地区。
士诚羽翼既翦,心腹渐虚。 是时其将张士骐拒守湖州,吕原明拒守杭州,而绍兴、嘉兴亦皆分兵屯据。 士诚坐拥姑苏,城坚粟多。 太祖知其未可猝拔,因命徐达率大军先攻湖州以疲之,而分遣华云龙向嘉兴,李文忠自严州趣杭州。
【译文】张士诚的羽翼已被剪除,心腹之地也日渐空虚。
这时他的将领张士骐据守湖州,吕原明据守杭州,而绍兴、嘉兴也都有重兵屯据。
张士诚坐拥姑苏,城墙坚固,粮食充足。
太祖朱元璋知道姑苏城不易迅速攻下,就命令徐达率大军先攻湖州以疲惫张军,同时分派华云龙进攻嘉兴,李文忠从严州进攻杭州。
徐达发兵龙江,声言直捣姑苏,潜师自宜兴出太湖,径趣湖州,围其城。 士诚遣兵来救辄败去,其旧馆兵战败来降, 州城亦下。 嘉兴、杭州、绍兴闻之,率先归附。 徐达乃移师攻平江,别将俞通海分兵略太仓、松江诸郡县,悉下之。 达等旋拔平江, 士诚亡,其地悉平。
【译文】徐达发兵龙江,声言直捣姑苏,却秘密率军从宜兴出太湖,直取湖州,包围湖州城。
张士诚派兵来救,都被打败,他的旧部官兵战败投降,湖州城也被攻下。
嘉兴、杭州、绍兴闻讯后,都率先归附。徐达于是移师攻打平江,另一路将领俞通海分兵攻取太仓、松江等州县,都攻下了。
平江城被攻破,张士诚被俘,在押往应天的船上,明史载其“至金陵,竟自缢死,年四十七。”
是时方国珍以浙东三郡来归,复怀反侧,乃命汤和等讨之,克台州及温州路,又取其庆元路。 国珍穷蹙来降,浙东、西悉定。 陈建曰:「当士诚北有淮、泗,南据浙西,江阴、长兴皆要害也。 长兴据太湖口,陆走广德诸郡。 江阴枕大江,扼姑苏、通州之要冲,得长兴则士诚步骑不敢出广德而窥宣、歙,得江阴则士诚舟师不敢溯大江而上金、焦, 故虽全军西出,可以无东顾忧,而士诚卒于不振,亦以此也。 」
【译文】这时方国珍以浙东三郡来归附,但不久又怀有异心,朱元璋命令汤和等讨伐他,攻克台州和温州路,又攻取庆元路。
方国珍走投无路,只好投降,浙东、浙西全部平定。
陈建(明代学者)说:“当张士诚北面有淮、泗,南面占据浙西时,江阴、长兴都是要害之地。
长兴据守太湖口,是陆路通往广德等郡的必经之路;江阴枕靠大江,是控制姑苏、通州的要冲。
占据长兴,张士诚的步骑兵就不敢出广德而窥视宣城、歙县;占据江阴,张士诚的水师就不敢溯长江而上金山、焦山。
所以,即使我们全军向西出征,也可以没有东顾之忧,而张士诚终于一蹶不振,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端倪解析:
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进行了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朱元璋乘陈友谅军久攻坚城受挫,分兵据守鄱阳湖口,先断其退路;
再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其主力;后水陆截击,全歼陈军于突围之际。
朱元璋采取诱敌深入、设伏聚歼的方针,诱使陈军巨舰由大江深入较狭窄的新河,舍舟登岸,以扬己之长,迫使陈军舍长用短。
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后,收编降军,实力大增,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进攻失去盟友的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盐城等地。
朱元璋计划先攻淮东,再取浙西,剪除两翼,后攻平江。
朱元璋命左相徐达、平章常遇春率马步舟师进攻淮东,克海安,围泰州,击败张士诚援兵。
徐达大军克泰州,北围兴化、高邮。
朱元璋派康茂才率水师追击,又以一部设伏于江阴山麓之中,康茂才率军,追至浮于门。
朱元璋军与张士诚海舟500艘相遇,张士诚军乘潮攻朱元璋军,康茂才督军力战,击败张士诚军,其兵多弃舟登岸,被伏兵杀之殆尽。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经过多月的弩射,炮轰之后,率军攻入只剩一片瓦砾的平江城。
张士诚无路可逃,成了朱元璋的阶下之囚。
在早期,朱元璋和方国珍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方国珍在重压之下,曾派人向朱元璋进献礼物,但朱元璋并未接受。
此时朱元璋正集中兵力对付陈友谅,因此并未进一步向方国珍施压。
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的势力后,朱元璋接下来的军事行动是北伐元朝。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保证后方的稳定,朱元璋不再容忍方国珍的虚与委蛇,于是派兵征讨。
公元1367年十二月,方国珍率众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