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欧盟正式出台措施,对中国电动汽车实施最高35.3%的惩罚性关税。之后,中欧就这一问题展开过多轮磋商,但最终无果。
然而,特朗普上台后,其所谓“美国优先”的政策,击碎了欧盟寻求美方庇护的幻想,成功地将欧盟往中方身边推了一把。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方面就主动向中方提议,重启中欧电动汽车谈判事宜。
但是在这一次的谈判中,中方得多加个条件。
(中欧谈判)
日前,英国《金融时报》就刊登了一篇长文,对当前中欧汽车发展现状进行了精准点评和分析。
文章指出,在二十年前,欧洲设计师和工程师,总是拿中国新车原型开玩笑,认为中方车型设计,完全是复制粘贴欧洲车型上去的。但近日,一家德企高管就表示,他所收到的自家企业的汽车操作系统设计,和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已经制造出来的如出一辙。
所以现阶段,欧盟车企为了不让自己在汽车行业的核心领域落后,不断地和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达成合作,从而获得相关的技术。甚至就在上个月,欧委会还发布了一份汽车行业行动计划,希望有意进入欧盟的中企,能和欧洲建立合资企业,或者转让部分技术给欧盟。
这件事情也证明,中欧在汽车领域的发展情况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停滞不前的欧洲,早已被中国甩到了身后。
而中国这边,在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系统、车联网等关键技术领域已形成显著优势。现阶段,宁德时代占据全球37%的电池市场份额,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通过欧盟认证,且中国企业主导全球60%的电池产能。
所以欧洲车企若想加速电动化转型,必须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和技术支持。这种技术依赖性,就可以让中方在和欧盟的谈判中,更加坚定地提出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或者市场准入条件的要求。
而对于欧洲制造商来说,如何在依赖中国产品和技术的同时,保持自身行业竞争力,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
(巴黎车展上中国电动汽车)
对于欧盟来讲,之所以重启谈判,存在多维度的动因。
首先就是其内部裂缝,倒逼欧盟政策转向。
在第一轮中欧谈判期间,欧盟成员国对关税的分歧就十分显著,德国、匈牙利等5国投票反对,认为关税将损害本土车企在华利益;而法国、意大利则支持保护主义。这种分裂,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欧盟的谈判底气,尤其是德国作为汽车工业核心国的反对立场,迫使欧盟重新评估对抗成本。
其次,美国全球关税战,也给欧盟带来了外部压力。
今年3月份,特朗普政府宣布对进口汽车加征25%的关税,这一政策直接冲击了欧盟对美汽车出口,在此背景下,欧盟便意识到了需要与中国合作,来对冲来自美国的压力。所以,中欧领导人这才达成共识,将“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作为重启谈判的政治基础。
再者就是中国产业链优势确实存在不可代替性。
当下,中国掌控全球63%的动力电池产能和一半以上的锂资源加工能力,而欧盟近八成的电池依赖进口。若完全排斥中国电动车,欧洲绿色转型进程将显著滞后。
此外,中国车企通过本地化生产,如比亚迪匈牙利工厂、宁德时代西班牙基地等,也能逐步规避关税,欧盟实际难以彻底阻断中国产品进入。所以,与其被动落后,不如主动合作寻求进步。
最后,欧盟重启谈判,也是看到加征关税后,中国电动汽车仍在欧洲市场保持韧性。2025 年一季度,比亚迪销量同比增长近翻倍,占中国品牌在欧总销量的44%。若继续维持高关税,欧洲消费者将面临车型选择减少、价格上涨的困境,这反而对欧盟自身不利。
(特朗普对欧盟毫不留情)
基于以上几点来看,中国在此次谈判中,可以说完全掌握了主动权。中方可以巧妙利用欧盟内部矛盾,通过“分化+合作”的策略扩大谈判优势:对德国等务实国家,强调“中德汽车合作白皮书”框架下的互惠项目;对法国等强硬派,则以“空客订单”“农产品关税”等筹码施加反制压力。这种灵活策略将使欧盟难以形成统一对华立场,最终促成以“最低价格机制”替代关税的折中方案。
总之,中欧电动汽车谈判的转折,本质上是产业实力与地缘智慧的双重胜利。中国凭借“技术、市场和规则”的立体优势,在这场博弈中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造”的蜕变。而欧盟一边,正陷入“产业空心化焦虑”与“政治共识破裂”的双重困境,若继续坚持保护主义,不仅会错失融入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最后窗口,更可能在与美国、韩国的全球竞争中被进一步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