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15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2分钟
当老师时拼体力,当中层得拼脑子——但很多中层干部却掉进了“能干的坑”:
每天熬夜改作业、活动流程亲自盯、家长投诉自己上,以为忙到飞起才是“好干部”。
结果呢?
越能干越被困住,团队离不开你,晋升也轮不到你,为啥?
因为中层的价值不是自己干活,而是让团队跑起来。
一不当“高配班主任”
要做“团队发动机”
很多中层累成狗,本质是把自己活成了“超级执行者”:
觉得“亲自批改作业到凌晨”才叫负责,结果年轻老师没机会成长;
认为“活动每个细节都盯死”才叫稳妥,结果团队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
说白了,你以为在秀能力,其实在抢下属的活。
校长眼里,中层的“会做事”只是基本功,“会用人”才是真本事。
举个真实例子:以前有位年级主任,每天自己收作业、查考勤,忙得脚不沾地。
后来她带了个徒弟,手把手教年轻老师做教学计划,结果徒弟能独当一面后,整个年级的效率反而提升了——你培养出10个能干的老师,比自己干10个人的活更值钱。
二不当“救火队长”
要做“规则制定者”
有些中层天天忙着“灭火”:
老师方案写不好?拿过来自己改;
活动现场出状况?冲上去补漏洞;
学生纪律乱了?亲自上阵维持秩序。
但越救火,火越多:你干得越多,别人越闲;你补位越勤,团队越懒。
聪明的中层这么干:提前定好“防火规则”——比如把活动流程拆成10个节点,每个节点指定负责人;
制定“年轻教师成长手册”,让新人知道遇到问题先查流程,而不是直接找领导。就像建房子时先砌好防火墙,火灾自然少。
三不只会“听令行事”
要学会“创造性落地”
很多中层把自己当成“传声筒”:校长说“提升阅读量”,就发通知让每个班交阅读报告;
校长说“加强家校沟通”,就每周在家长群发消息。但这样只是“完成任务”,没创造新价值。
厉害的中层会“造势”:比如某中学教务主任,接到“提升阅读量”的任务后,没停留在“布置作业”,而是搞了个“阅读闯关赛”——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就能集卡兑换奖励,老师组成“读书导师团”,家长参与“亲子共读打卡”。
结果全校阅读氛围起来了,连校长都没想到还能这么玩。
这就是“二阶思维”:不仅想“怎么做”,更想“怎么让这事对学校、对老师、对学生都有意义”。
中层突围的3个真相:
1. 从“自己干”到“让别人干”:培养一个能接你活的骨干,比自己多干10份活更重要;
2. 从“忙细节”到“抓流程”:把重复的事写成手册,让团队按规则运转,比自己盯着更省心;
3. 从“完成任务”到“创造价值”:校长要的不是“你做了”,而是“你让这事变得更好了”。
最后说句实话:
中层别当“苦力型干部”,要做“战略型管理者”。
你现在多花时间教下属干活,看起来是“吃亏”,但当团队能独立运转时,你才有机会往上走——毕竟,校长需要的是能带队打硬仗的指挥官,而不是永远在一线搬砖的“全能手”。
你身边有没有那种“越忙越累却升不上去”的中层?转发给TA,一起跳出“能者陷阱”~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来源丨郭务强教坛漫拾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