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央视《面对面》播出了一段特殊的采访。镜头里,一个金发碧眼的小伙子,身穿一件褪色的上衣,脚蹬开胶的“解放鞋”,正在广西农村田野里和一群孩子在地里打滚、晒太阳、看晚霞。
这个外国小伙儿名叫卢安克,来自德国一个中产家庭。自1999年起,他在中国广西贫困山区义务支教10年,没有拿过一分钱报酬。
因此,卢安克在2006年被选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候选名单,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他拒绝了这项殊荣。电视台的采访报道让卢安克一夜成名,也引发了外界对他的好奇。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评价,有褒也有贬。正面的评价称卢安克为“洋雷锋”、德国的“白求恩”,也有人认为他是一名基督教的“圣徒”。
负面的评价则从“性恶论”出发,不相信世界上存在像卢安克这样无欲无求的人,甚至造谣说他关心孩子是因为有“恋童癖”。
卢安克义务在中国广西支教十年,分文不取,为什么外界还会对他产生这么多的误解呢?事情还得从1999年他来到中国说起。
一、从德国到中国:设计师成为支教老师
1968年,卢安克出生在德国的汉堡,他有一个双胞胎哥哥。他的父亲是建筑设计师,母亲是家庭主妇。
与中国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不同,卢安克的父母从不强求孩子们学有所成,他们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因此,卢安克连高中都没上过,最终却凭借出色的设计作品,考进了汉堡美术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如果留在德国,他或许已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但是一次中国之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是在1990年夏天,22岁的卢安克来到中国广西旅游。他在当地农村逗留了三个月的时间,爱上了中国的风土人情,但是同时也看到了留守儿童失学的困境。
于是卢安克萌生了留在中国教书的念头,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两年后他考入中国东南大学,随后转学到广西农业大学。
1997年,卢安克大学毕业后暂时没有想好去哪里工作。因为朋友的介绍,他开始义务给人教授德语,最后却因办不下“就业证”被当地主管部门罚款三千元。
两年后,卢安克又到广西某初中当老师,结果因为整天带孩子们唱歌、踢球、看夕阳,不重视考试成绩被家长投诉,最终遭到学校“开除”。
接连受挫之后,卢安克没有放弃。他背起行囊,深入广西最贫困的山区,最终在东兰县的板烈村小学扎根,成为一名支教老师,一待就是十年。
二、十年支教:争议与误解
在这十年里,没有任何机构给卢安克发工资。教学用的课本和教具都是他自己出钱买的,而他个人的生活费,则由远在德国的父母按月寄来。
卢安克既不抽烟、也不喝酒,还不谈恋爱。在这十年当中,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事业上了。
同时,卢安克还在个人的博客上翻译了上百万字的教育学术著作。他的事迹经央视报道之后轰动了全国,但是也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争议。外界的三大质疑,具体如下:
1. 不尊重“应试教育“的规则
卢安克上课不用统一的教材,也不重视考试。他带孩子们在泥地里打滚、在田里捉螃蟹,这种“快乐教育”的方式让很多人无法接受。
所以就有很多人对此表示质疑:“孩子跟他上课,最后连初中都考不上,这种教育方式真的适合中国吗?”
2. 当了十年“啃老族”
在卢安克支教的十年里,他的生活费和办学费用全靠远在德国的父母资助。于是有人批评他,一个成年人连独立生活都做不到,怎么能教好这些孩子呢?
3. 不谈恋爱很奇怪
卢安克不抽烟、不喝酒是好事,但一个来自发达国家大城市的年轻人,一头扎进中国贫困农村十年,32岁还是一个“老光棍”,这让很多人难以理解,甚至有人恶意揣测:“他是不是有特殊癖好?”
三、从“卢安克“到“卢恩卡“:放弃与新生
尽管卢安克的教育方式不被主流所接受,但是他的初衷是纯粹的,这也是他在2006年被选入“感动中国“候选人的原因。
然而,卢安克最终选择放弃支教,并非因为外界的质疑,而是因为他发现:“目的性太强的事情违背自然。”
在中国,应试教育仍然是主流。学生不刷题、不考试,就无法升学,这与卢安克的教育理念完全相悖。
2013年,卢安克悄然退出公众视野,很多人以为他回了德国,但是实际上,他改名为卢恩卡,至今仍生活在中国福建某个山村。
如今,卢安克已不再从事教育工作,而是创建了一个个人网站,在上面创作音乐、设计帆船,偶尔接一些视频剪辑的工作维持生计。
偶尔,卢安克也会回到当初支教的地方看望他从前的学生们。这一切都说明,他依然热爱着中国的山山水水和风土人情,也很享受现在的生活。
四、卢安克的精神馈赠
回顾卢安克的经历,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对中国留守儿童的无私关爱,与父母对他的支持一脉相承。换句话说,他之所以能成为“洋雷锋”,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家庭教育。
卢安克少时没上过正规高中,却靠父亲遗传的设计天赋和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因此,他基于自己的成功经验,在教学生时也不带课本,而是鼓励孩子们发挥天性、开动脑筋进行自由创作。
在十年支教的生涯中,卢安克甚至还带学生们拍过电影。而拍电影用到的一切费用,自然也全部由他个人支出。
在普通人眼中,卢安克过的是“非主流”人生,但是他的家人似乎也是如此——他的双胞胎哥哥在联合国做志愿者,妹妹在非洲支教,难道他们全家都是“另类”吗?其实不然。
德国文化深受中国古典哲学影响,据说平均每四个德国家庭就有一本《道德经》。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家都推崇老子思想。因此,德国文化中自然带有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子。
卢安克的行为受德国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也很贴合中国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
比如“无为而教”:不功利,注重启发天性;
再如“清心寡欲”:生活简朴,超脱物质;
还如“不争之德”:拒绝被标签化,顺其自然。
当卢安克发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中国行不通时,他选择了向“水”学习。上善若水,顺应形势,与世无争。他放弃了支教,但是并未放弃生活,而是为生活找到了新的方向。
结语
从表面看,卢安克的支教似乎是“失败”的。但是实际上,他的影响仍在延续。当年他教过的学生中,牙泽军至今珍藏着美术课上的画作,小丹仍会告诫师弟师妹“不要随便砍树”。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卢安克的答案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他或许没能改变教育体制,但是他确实改变了一些孩子的人生。而这种影响,仍在悄无声息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