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曾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是两难全的,你想合群不孤独,却偏偏容易变得庸俗。
因为你很可能因此硬着头皮参加毫无意义的酒局,或是死乞白赖钻入各种其实根本就不把自己当作一回事的圈子里。
于是,你不服气,又或者扛不住所谓的诱惑,然后使劲阿谀奉承,卖力琢磨别人的想法。
最终,在各种利益算计和权衡里,你迷失了自己,压抑着自己,看似合群,其实只是变成了傀儡。
可若是一个人想要逃离庸俗,选择不合群,通常又会觉得很难承受其中的寂寞和乏味的人生。
不过,只要你熬过去了,扛过来了,或者坚持过来了之后就会顿悟,曾经越来越强烈的孤独感减轻了,焦虑感也减少了。
最终,精神上的丰盈愈发强烈,内心的平静愈发柔和,而状态的松弛感也的确给到自己更多的舒适。
于是,自己也真的一边变得越来越不合群,另一边却变得越来越厉害了。
人一旦合群,消耗能量就多了
人为什么喜欢合群?
毕竟,人类是群居动物,很少有人能违背人的天性而抗拒合群。
当然,除非一个人看穿了自己在低级的活法里白白浪费了诸多能量,感受到了极大的不舒服和痛苦之后,才会主动回归独处。
显然,当一个人不再对任何人,以及也不会轻易对任何事抱有期待之后,才能慢慢回归到自己的生活里,找寻适合自己的人生活法。
就像余秀华在《无端欢喜》中写道:
我从来不指望吸引别人,我觉得这样很浅薄,我得吸引我自己,让我对自己有了热爱,才能完成以后一个个孤单而漫长的日子。
人,若是太习惯合群,或者自己太害怕独处,那就容易在一些并不适合自己的圈里过活。
然后,看别人的脸色,强行混入他人的因果人生当中。
到最后,能量消耗得越来越多,甚至变得越来越煎熬,迷茫。
其实,生活从来就不是单项选择题,我们可以先学会独处,在独处的岁月里慢慢打磨好自己。
然后,当你的心智足够成熟,能力足够强大,人格足够独立之后,自然也能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圈子。
最终,属于自己可以开发和运用的能量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也就可以好好体验这一生了。
不合群,才能专注发展自己
其实,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当我们要资源没资源,要贵人没贵人,甚至觉得要出路没出路的时候。
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要注意了,千万不要着急,更不能因为想要快速走出低谷,就急不可待地寻找各种各样的圈子,或者没有自尊地乞求身边人帮自己度过难关。
任何时候,尤其是在人生低谷期里,要记住能帮你走出来,将你拉出深渊里的那个人,永远只有你自己。
我们倘若明明知道自己待在困境里了,却望眼欲穿地渴望着哪个好心人帮助自己走出来,那么上天非但不会让你如愿,反而变本加厉地惩罚你。
其实,人最好的增值期,就是靠自己在生活困境里,一步步地走出来,哪怕一个人咬牙前行,也要在没人嘘寒问暖,无人问津的前提下,靠自己慢慢熬出来。
社会学家阿里扎说:
一个人扎进人堆里,就好比水融入大海,你的个性与特质就会被迅速稀释。
不合群,不屑合群,不急着合群,而是把自己认识清楚,把自己了解清楚,搞清楚自己的潜能和天赋。
同时,不断复制、复盘,这样我们才能通过自己的成功经验,哪怕这种经验是微小的。
但是,只要我们能不断地去专注,专一去发展和强化的话。
那么,早晚有一天,我们也能在不合群的岁月里,默默变得锋芒毕露,战胜一切。
要想变得厉害,就不该合群
周国平曾谈到关于人在独处时的三种状态,其中大概意思是:
“一是惶惶不安,孤独难忍,于是迫不得已一心想融入到人群里。
二是慢慢习惯了寂寞,沉住气,静下心,安下心来,用读书等一些安安静静地小事来驱逐寂寞。
三是让所谓的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在这片大有可为的土壤里,让其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说到底,一个人要想变得优秀,厉害的话,那就更应该让自己做到耐住寂寞,忍住孤独,活出特立独行的克制、慎独的品质。
如此,在背后的蛰伏时光里,一边静下心来,沉住气,默默沉淀自己。
一边也让自己懂得跟周遭的一切保持必要的距离,学会不合群,全心全意发展自己,成长自己,成就自己。
最终,真正靠自己,把这一生活得越来越厉害,过得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