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王羲之行书,往往会从三部作品入手,分别是《兰亭序》《圣教序》和《兴福寺半截碑》。这三部作品看似经典,实则各有致命缺陷。《兰亭序》缺点在于真伪难辨且用笔过于妍美丰富,情感性和即兴性胜过了理性,学起来并不容易。
《圣教序》集字镌刻时,行书入碑技法尚不成熟,这件作品虽可以视为王羲之行书的“一本全”,但不论是字与字的呼应、气息还是章法上,都比较刻板,且传世至今,碑面已然模糊,各拓本也都存在缺字情况。而《半截碑》顾名思义,内容也极不完整。
结合以上缺点,我们就知道应当选择一部来历清晰、内容完整、气韵生动、法度严谨的作品来临摹,这样才能既满足长期学习的需要,还不会被误导,最终能学到真正的魏晋笔法。北京故宫珍藏的一件“一级文物”,就满足以上优点,它就是《唐拓孤本新集王羲之金刚经》。
这件作品是继《圣教序》后,唐朝官方第二次大型集王编帖工程,由唐文宗李昂敕令编修,大书法家柳公权参与,耗时十余年,最终于唐大和六年(832年)编成,并由顶级刻工邵建镌刻在石头上,立于长安兴唐寺,并进行了拓印。
后来此石毁于战乱,所幸拓本传了下来,一度深埋地下,宋朝时出土。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件唐拓本的王羲之行书,不论是《圣教序》还是《半截碑》,所有的拓本均是唐代以后的。唐代拓印时,原碑的笔画尚保存极好,饱满遒劲、古意盎然,丝毫没有宋以后拓本的纤弱,这对于我们理解晋人笔法是非常准确的。
而且唐文宗时期,经过唐太宗、李邕、苏灵芝等人的推动,行书入碑已然成熟,这部《新集金刚经》字与字的虚连、俯仰极为细腻生动,堪称“下真迹一等”。它同样选字于宫内所藏的羲之真迹,又吸取了《圣教》《半截碑》的优点,克服了它们的弊病,堪为集大成者。
此作全卷足有5000余字,几乎囊括了日常常用汉字,而且内容上还将《金刚经》传世六大译本进行了删节纂集,世称“七译本”。拓本的卷前卷后还有杨承和、柳公权等人的跋文。明代陈继儒盛赞此作:“文皇《圣教序》千余言,怀仁集右军书未免凑合。若《金刚》梵字无多,不必假借,其为逸少真迹无疑矣!”
纵览全卷,拓墨深厚,字口如新,即使是末尾字径仅1厘米的小楷书亦笔笔清晰,值得毕生临摹学习,不夸张地说,有了这部作品,《圣教序》可以被取代了!
我们经过多方努力,将此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与原拓本别无二致,还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