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 行书 『读书堂』

尺寸:29.5×74.5 cm

题识:星楼仁兄年大人属题,弟何绍基。
钤印:何绍基印、子贞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他曾先后做过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总纂协修、武英殿纂修等职。后被“信口雌黄,肆意妄言”之罪而罢官降职,从此他绝意仕途。在友人相邀下,先后担任过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浙江孝廉堂等讲席,主持苏州书局、扬州书局的工作,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文化教育事业和书法艺术中。




何绍基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人。他以数十年之功力,回腕高悬,自课之勤,古今罕俦。由颜真卿《争座位帖》、欧阳通《道因碑》以追六朝秦汉三代古篆籀。临摹至精熟,入而能出,乃自成家。同官京师的曾国藩赞叹他的书法“必传千古”。
何绍基传世的作品,多以颜体为宗。雄健刚劲,气敌万夫。此幅《行书“读书堂”》可见他特有的藏锋行笔,笔道较圆的特点,即体现了吸取颜体的精髓。


伊秉绶 隶书“華嶼讀書堂”五字,“嘉庆壬申”为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作者时年60岁,此幅为其晚年所书。

款识:簡田十六先生雅屬並正,秉綬。嘉慶壬申歲。

简田十六先生雅属并正,秉绶。嘉庆壬申岁。






伊秉绶擅长大字隶书,且愈大愈壮,具雄杰之势。后人谓其书无唐后法,如汉魏人旧迹,颇有独到之处。其隶书笔划平直,墨色浓厚,结字方正,用笔粗细变化不大,全依布白而呈现出与众不同、迥异时尚的特色。


伊秉绶 隶书“劝畊课读室”

尺寸:41×150cm

题识:嘉庆癸酉三月廿四日,汀州伊秉绶。

“劝耕课读室”作于嘉庆癸酉,即1813年,伊秉绶时年60岁,乃晚岁精熟之笔。


“劝耕”出自《前汉书》:“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 “课读”出自《晋书》:“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 “劝耕课读”原意鼓励农耕与课读修身,引申为耕读传家。 “劝耕课读室”书于伊秉绶书法已入臻境的六十岁,隶法中化方尖为圆,不现“蚕头燕尾”,藏锋裹毫,如翁方纲所赞:“实未加波法之汉隶也”。弃汉《乙瑛》之温雅,《孔宙》之秀逸,以缓慢行笔,平实无华地熨去嚣尘与俗心,贴入耕读传家的简朴田园。


左 宗棠 行书 “读书延年之室”

尺寸175×46 cm

题识:雪门太守属,左宗棠书。

钤印:大学士章、青宫太保恪靖侯、御赐旗常懋绩

此件为左宗棠题赠许瑶光之作。清同治元年(1862)七月,许瑶光谒左宗棠于衢州,两人一见如故。左宗棠曾多次上奏举荐许瑶光,许瑶光亦不负左帅所望,政声卓著。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湘军名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许瑶光(1817-1881),字雪门,号复斋,晚号复叟,湖南善化人。与何绍基为姻亲。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贡,历任桐庐、淳安、常山、诸暨、仁和等县知县,被当时舆论誉之为近世少有的贤太守。诗文书法,均有所就,著有《雪门诗草》、《谈浙》等。


钱振鍠(1875~1944) 书匾 读书堂

纸本 镜片 172×57.5cm
识文:读书堂。
款识:子安仁兄之先人最喜听读书声,故子安以名其堂,其友钱振鍠为之书。
钤印:臣振鐄印(白) 名山(朱)

钱振鍠(1875~1944),字梦鲸,号名山,江苏常州人。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刑部主事。讲学寄园垂二十年,道德文章驰誉大江南北。抗战军兴,避地上海,善书法,晚年喜写墨竹,清流绝俗。


启功 行书“读书屋”

尺寸:38×15 cm.

创作年代:丙子(1996年)作

钤印:丙子、启功之印 读书屋。 启功题。 雷藏

著录《弘启意境·启功先生作品海外藏珍选集》,第15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编辑丨陈丽玲

主编 | 廖伟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