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不得已

黎荔


一说起“不得已”,你是否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所谓“不得已”,意思是无可奈何,不能不如此,违背本意还必须去做。百度百科上“不得已”这一词条,上面标注“不得已”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肯定是有误的。比孟子早近200年的圣哲老子,其在《道德经》中早已提到“不得已”,起码有三处: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德经·二十九章》)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经·三十章》)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道德经·三十一章》)

结合上下文语境,老子的“不得已”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指不可得;二指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与孟子同时期的庄子,继承了这两者之义理,并有所发展。“不得已”这个词在庄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饱含了深刻的智慧。“不得已”是庄子常用之语,学习庄子,首先须明白“不得已”的道理。庄子的“不得已”,不能用深深的无力感来理解,而是包含了三层:接纳过去已然发生的所有遭遇,活在当下的顺其自然,以及对未来任何境遇的从容。

从过去而言,我们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家庭,成长在什么社会、什么环境,根本无法选择,也难以改变。历史的浪潮裹挟着每个人前行,无论过去是幸运还是不幸、是贫穷还是富贵、是美丽还是丑陋,全部都要放下,把它当成一种已然发生的命运来接受,也就是唯有接纳过去,才可能超越它,由此才能更自由、更有力量的活于当下。对于所有已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遭遇,既不必懊悔,也无须欣喜,因为重要的是现在此刻的自己有何觉悟。而面对未来的任何境遇,当各种条件成熟时,就顺势而行,当各种条件不成熟时,就接受其不可得。当诸多外在的条件不得已时,正是修炼内在自我的契机之所在。

庄子的“不得已”并非一般所说的不情愿或勉强,而是强调了事理的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其反抗这种规律的必然性,不如随顺和超越它,这样才不会被它所桎梏,反而能利用它的必然规律,达到最大程度的逍遥。比如对生老病死的超越,在任何处境,都能就其处境做最适当的事,就是最大程度利用任何环境。没有一定要怎样,也没有一定不要怎样,只是随顺时机成熟。一旦各种条件成熟,随顺禀赋自然的去行动,就能事半功倍,这便是无为,是逍遥。

人生“不可奈何”之事比比皆是。人活在这世界上,许多事情是不自由的、有限制的。比如过去发生的事情叫做“命运”,是人生不得不如此的遭遇,现在所处的情况和人与人相处的情况,也是一种固定的条件,将来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都有一定的限制。人只有先不得已接受所有的一切,才能进一步到逍遥自由,从忍受到接受、到享受,这是一个过程。庄子引导我们从“道”这个整体来看待万事万物的状况,尤其是个人的具体处境。一旦明察处境,就不会贸然浪费力气或作无谓的牺牲,而是一切以平常之心对待。

庄子的“不得已”,就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就是要顺着万物的自然性而遨游,以此培养自己的中和之心。不是自己能掌控的,干脆统统接受,然后再从尘埃中开出一朵花来,由此人生便转为“审美”心态,亦即“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由此可以欣赏万物,体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意境。有了这种心态,无论命运把人抛到一个什么样的处境,都能随顺命运,最高程度的利用环境,去赢得自由和人生。

人生无法事事尽如人意,人人心想事成也会天下大乱,所以人在主观方面不但要去除成见,还要培养和把握“不得已”的智慧。庄子讲到人生的关系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是指外表跟人同化,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内化指拥有道后内心安定自足,没有缺乏。庄子避世吗?战国时代中期,是个危机四伏的乱世,世道无常,命运多舛,凭庄子的本事,做官不是问题,但是要付出什么代价?庄子是一个对人生有明慧悟性的达观者,这种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使他带着温和的讥评心理度过一生,丢开功名利禄,循入自然寻求内心的自由。在不完美的世道里面活下去,避世并不困难,难的是避世之后转而修炼内心世界,使它广阔到超越天地,以至可以作逍遥之游,享受无比的自得之乐。

我们就算生活在治世,不是也常受俗人俗事干扰而心烦意乱吗?如何活得逍遥,活出性灵,庄子的示范其实对我们很有启发作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