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患者一旦全麻上了手术台,那从那刻开始个人生死,完全的交托给了医生。
当然了,大部分的医生都是认真负责的,但也不能排除有一些其他的医护,确实做的有些太过分了。
这不,广州省第二人民医院就在上个月犯下了,极其低级的医疗事故。
3月10日下午三点,汕头姑娘卢晓丹的丈夫马强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门口来回踱步。
他怎么也想不到,这场原本只需半小时的输卵管微创手术,会让妻子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当天下午1点半,卢晓丹被推进手术室。主刀医生在术前沟通时反复强调"这是微创手术,风险极低",还特意提到"麻醉团队是三甲医院的顶配"。
马强看着妻子被推进去,心里想着等手术结束,两人就能开始备孕了。
手术确实顺利,下午2点半,医生走出手术室告知家属"手术成功,正在复苏室苏醒"。
按照规定,家属不能进入复苏室,马强只能在走廊尽头的塑料椅上等待,这一等就是三个小时。
期间护士多次以"术后形象不雅"为由拒绝家属探视,直到下午5点06分,几名医生突然推着抢救车冲出手术室,卢晓丹开始全身抽搐口吐白沫。
事后查阅麻醉记录单,家属发现了惊人细节:从14:45到15:15,卢晓丹的血氧饱和度从98%骤降至50%,足足30分钟处于缺氧状态。
更诡异的是,15:00的监测数据出现了空白。"这半小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马强攥着记录单质问医生。
根据家属提供的录音,麻醉科主任张医生承认:"患者被推入复苏室后,喉罩移位导致呼吸道阻塞。监护仪确实报警了,但现场医护人员没有及时处理。"
这个解释让马强不寒而栗——在全麻状态下,患者完全依赖喉罩维持呼吸,一旦阻塞就会窒息。
而复苏室的医护人员居然对持续的报警声充耳不闻。更令人费解的是,复苏室的监控设备早在去年就坏了。
当家属要求查看监控时,院方给出的答复是"设备维护人员不足,一直没修好"。
这让马强联想到,妻子在复苏室的44分钟里,可能连最基本的视频记录都没有留下。
涉事医院的管理漏洞远不止于此,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2025年实施的《全麻手术患者复苏管理规范》,复苏室医护人员需每15分钟记录一次生命体征,并对呼吸抑制等并发症进行规范处理。
但在卢晓丹的病例中,医护人员长达半小时未进行有效监护,甚至连最基础的血氧监测都出现了数据断层。
在ICU的38天里,卢晓丹的家人经历了从希望到绝望的煎熬。
4月1日的病历显示,她的脑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均符合脑死亡标准。
这个22岁的美甲师,曾经在抖音上分享美甲教程,如今却只能靠呼吸机维持心跳。
医疗事故鉴定申请书递交后,海珠区卫生健康局的回复是"医院方尚未上报材料"。
这让马强感到愤怒:"明明是他们的错,为什么还要拖延?"
更让家属心寒的是,涉事医护人员至今没有露面道歉。"停职反省"的说法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医院的敷衍之词。
这场悲剧暴露出医疗系统的深层问题。麻醉科专家指出,全麻复苏期本应是监护最严密的环节,但部分医院存在"重手术轻监护"的倾向。
在卢晓丹的案例中,复苏室医护人员可能同时负责多名患者,导致注意力分散。而医院对设备维护的忽视,更是将患者置于危险境地。
4月17日,在媒体介入后,医院领导终于出面表态:"愿意澄清原因,对涉事医生追责。"但马强想要的不仅仅是道歉。
他希望医院公开监控维修记录,说明为何设备长期故障;他希望涉事医护人员接受专业考核,证明其资质是否匹配岗位要求。
广东省卫健委已启动专项检查,重点排查全省医院的麻醉复苏室管理情况。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中,明确要求加强术后转运衔接和即时评估,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当卢晓丹的母亲在ICU为女儿擦拭身体时,她总会想起女儿术前说的那句话:"妈,等手术好了,我要给你染个新发型。"
这个简单的愿望,如今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奢望。这场因低级失误导致的悲剧,不仅撕裂了一个家庭,更撕开了医疗安全的脆弱防线。
如何让"生命至上"不再是一句口号,或许需要整个医疗行业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