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看似平静、安全的日常生活中,其实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 “健康杀手”,它们悄无声息地威胁着我们和家人的健康,甚至可能将我们推向癌症的深渊。了解这些潜在的致癌物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接触,已经刻不容缓。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些潜藏在身边的致癌元凶的神秘面纱。
很多人钟情于土榨花生油那浓郁醇厚的香味,认为其天然无添加,是食用油中的佳品。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看似天然的土榨花生油,实则是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的 “温床”。由于土榨花生油未经过专业的精炼处理,无法有效去除原料中可能存在的黄曲霉毒素,使得其成为了黄曲霉毒素超标的重灾区。
多项调查数据都无情地揭示了这一残酷的事实。2015 年我国对 8 省 738 份市售食用植物油的调查显示,散装植物油(土榨油)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明显高于定型包装样品;2016 年福建省的监测表明,黄曲霉毒素总量超标的均为散装样品(土榨油);2017 年广东省对小作坊花生油的调查发现,小作坊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 B1 超标率达 11.8%,检出率高达 56.9%。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2019 年佛山市顺德区公安局通报,一家杂货店店主夫妇因长期销售黄曲霉毒素严重超标的土榨花生油而被刑拘,且 2018 年以来顺德公安共查处类似案件 35 起,抓获犯罪嫌疑人 48 人,刑事拘留 47 人。
值得庆幸的是,大家不必过于担心菜板和筷子会滋生黄曲霉毒素,因为黄曲霉对生长环境和营养物质要求苛刻,菜板和筷子并不符合其生长条件。但我们仍需注意,发霉的花生、玉米等粮油产品也可能藏有黄曲霉毒素,一旦发现,应果断丢弃,切勿食用。
近年来,嚼槟榔的习惯在不少人群中悄然兴起。然而,槟榔却是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定义的 1 类致癌物,包括槟榔果、含烟草的槟榔嚼块、不含烟草的槟榔嚼块,它会导致严重的口腔癌,且具有很强的成瘾性。
孟加拉国的一项研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食用槟榔的人群中,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占 14.1%,癌症导致的死亡更是高达 24.2%。在国内,湖南作为槟榔消费的大省,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湖南人民的口腔癌发病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20 倍,2017 年男性口腔癌首次进入湖南省癌症发病排名前十,而口腔癌的五年生存率仅为 30% - 50%,超过半数的患者术后会因复发而死亡。为了我们的生命健康,远离槟榔刻不容缓。
酒,作为一种在生活中有着特殊传统和地位的饮品,却也是健康的一大威胁。酒精早已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 1 类致癌物,它与口咽、喉部、食管、肝脏、结肠、直肠和乳腺等至少七种癌症相关。
酒精没有所谓的 “安全剂量”,饮用越多,患癌风险越高。即使是小酌一杯,也可能增加健康风险。例如,每天摄入 50 克酒精,口腔癌和咽癌的风险会增加 2.1 倍,食道癌、喉癌和高血压的风险翻倍,乳腺癌的风险更是飙升 55%。
烹饪时产生的油烟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肺癌已超过乳腺癌成为女性第一大常见癌症,而女性吸烟率低却肺癌发病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温油烟。
研究表明,在不吸烟的女性群体中,长期接触炒菜油烟的人肺癌的发生风险会提高 3.79 倍。油烟中的苯并芘、丙烯醛等有害物质具有诱发肺癌的风险。因此,厨房中配备一个优质的抽油烟机至关重要,并且要注意正确使用,在开火前提前打开,烹饪结束后继续开启几分钟以清除残留油烟,同时减少爆炒、煎、炸等高油烟产生的烹饪方式,多采用蒸、煮、烤、凉拌等方法。
南方沿海地区的鱼生、鱼生粥、打边炉等淡水鱼虾食品深受游客喜爱,但其中却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淡水鱼中常见的寄生虫华支睾吸虫(肝吸虫)是 1 类致癌物,生吃淡水水产是造成肝吸虫感染的最重要因素。
在有生吃淡水鱼生习惯的地区,如广东,肝吸虫的感染率相当高,且近年来部分地区肝吸虫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已知近 70 种淡水水产可感染肝吸虫,如草鱼感染率达 75%,佛山市南海区的胖头鱼感染率 87%,三水区的麦穗鱼感染率为 100%。因此,切勿生吃淡水鱼虾,在家烹饪时也要注意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癌症的发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长期接触这些潜在的致癌物质。通过了解这些潜藏在身边的 “癌症杀手”,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谨慎地选择食物和生活方式,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从点滴做起,远离这些致癌因素。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