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自由与平等之神的和平祭品》(Isaac Cruikshank,1794)
作者|乔纳森·克拉克(Jonathan Clark)
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并担任彼得豪斯学院研究员。在牛津大学期间,他任职于万灵学院;在芝加哥大学期间,他担任社会思想委员会客座教授;此外他还在其他多所学术机构担任访问职位。近期他曾任堪萨斯大学英国史霍尔杰出教授,现居诺森伯兰郡。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思想史、哲学、社会史、文学及史学编纂等领域,尤其关注1660至1832年的"漫长十八世纪"。
1906年英国大选中,自由党以惊人优势获胜。彼时无人预见其在1918年后的衰落,而它的鼎盛似乎印证了一种将爱德华时代关切普遍化的历史叙事。这些关切包括议会改革与选举权扩张(或可套用以赛亚·伯林所谓"免于……的自由")。在G.S.维奇的《议会改革起源》(1913)等著作中,这场改革运动被回溯投射至十八世纪,使之看似当时的核心议题——这一误解直至1980年代才被纠正。
同样未被察觉的是,1906年标志着英国新教不从国教派在人数与思想地位上的巅峰。不从国教派神学家与牧师被尊为理想主义英雄,甚至是宗教多元化的缔造者与先驱(或可对应"去做……的自由")。此类理想化预设同样在学界存续数十年,实为过度诠释:十八世纪英国人深知,将1640至1650年代的血腥冲突归咎于"长老派"单一群体的历史叙事何其片面;讽刺画家笔下的贵格会信徒被刻画为不合时宜的原始人,一位论派则被描摹成叫嚣废除《宣誓法》与《市政法》的狂热分子(这两项法案直至1828年才被废止)。
历史学者该如何穿透这些扭曲?昆廷·斯金纳(Quentin Skinner)的早期研究曾聚焦博林布鲁克与十八世纪政治;在多个领域成名后,他于此书中回归本原,其成就值得比"浪子回头"更隆重的礼赞。他对大量神职文献的精妙解读令人叹服,更将这些文本置于其娴熟驾驭的宏大历史语境中。若有人曾质疑此类材料的重要性,斯金纳已彻底消弭
此惑——理当宰杀肥牛以贺。
在《以独立为自由:一个政治理想的生成与幻灭》(Liberty as Independence: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a Political Ideal)中,他详实论证了核心观点:十八世纪晚期经历了从"将自由视
为独立(即免于他人专断意志或权力支配)"到"将自由理解为无约束(尤指政府管制之缺失)"的重大转型,后者进而衍生出1790年代反抗革命法国专制政府的政治实践。在首章梳理西塞罗、萨卢斯特、李维、塔西佗至内德汉姆与弥尔顿的思想脉络后,全书主体聚焦1689年《权利宣言》至1790年代所谓"自由主义胜利"的演进过程。
谁之自由?近数十年来,史学家对1688年革命进行了重要重释——这场政变在英格兰遭普遍抵触,在苏格兰与爱尔兰更引发实际战争。斯金纳承认革命意义在理论层面争议经年,但指出1745-47年詹姆士党失败后,新教异议者最高调庆祝辉格主义的自由胜利。他挖掘1740年代以降众多鲜为人知的作家,展现他们如何构建个人自由的真诚论述,催生广泛传播的"独特自由精神"。其亲汉诺威王朝的论述实为"对幸福的礼赞"。
这种自我陶醉的想象为何在美法革命时代瓦解?斯金纳甚至论及"理想的背叛":"1746年后不到三十年,整套辉格愿景便沦为辛辣嘲讽与革命攻势的牺牲品。"辉格派所谓"无人依附于他人专断意志"的宣称被证明是"明显的自欺与谎言"。新浮现的议题揭露了其虚伪:奴隶制、"女性困境"、英国司法行政恶化、国债激增、对威尔克斯事件的愤慨,以及对北美殖民地的征税。殖民地抗议的合理性是否源于这些先兆?抑或革命另有根源?北美新教异议者的证据或能揭示更多。
然而"以独立为自由"理念确在美法革命中勃兴。斯金纳追踪其批评者自十八世纪早期对自然法学的承袭(格劳秀斯、霍布斯、普芬道夫、巴贝拉克、海内丘与布拉马基),这些思想经边沁等人在1770年代重述后迅疾传入英国。反革命作家则(基于不同前提)驳斥潘恩"自由取决于生活在自由国度,而此国度必为共和政体"的观点。
斯金纳将英国关于美国革命的辩论视为对奴隶制辩护者的"强力回击"及对"作为独立的自由"的重申。潘恩与麦金托什在1790年代初"以空前自信"延续此论,但其希望"即将破灭"——他们遭遇伯克对"自由作为历史产物"的再强调,即自由"源自国家自身生命"。斯金纳提出1770年代与1792-93年涌现的学派倡导所谓"自由主义原则",其作者明确反对"公民自由在于独立"(如美法革命所示),主张自由即"不受法律约束"。
至1790年代末,"以独立为自由"已沦为"政治辩论的激进边缘","自由与政府关系之思辨几近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功利主义论争:对自由的特定限制是否因促进公益而正当?此观点还以"近乎空前的世俗语调"表述。斯金纳认为,"该自由观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主导讨论"。他摒弃这种功利主义概念,复兴"以独立为自由"理念,并将其与民主及普世人权关联。当二者皆遭严峻挑战之际,斯金纳的论述恰逢其时。但未来史家或将追溯普世人权如何在世俗时代式微——因其神授权利的前设持续失效。
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学派何时及如何兴起?十八世纪末"liberal"作为表示慷慨或绅士风度的形容词,与后来意识形态化的"自由主义"实体几无关联。公共领域如何构想并促进良善?斯金纳正确指出话语之重。在此适时之作中,他为"不受他人专断意志支配"的古老理想注入当代意义——该理想始终与拒斥君主制紧密相连。但英国1789年后数百年未建立共和政体:这是否意味自由被剥夺?在标榜共和宪制的美国,作者对"以独立为自由"当下实践的观点令人好奇。霍布斯曾现实主义地断言"强权即公理",此言今日仍否适用?
斯金纳的杰作引发深层诘问:自由真仅存两种宏大范式?阶段式转型理论是否过于工整?两种模式下,自由定义之争本质是程度(难以量化)而非种类(难以界定)问题?若伯林"两种自由"概念实为误解,"免于"与"去做"仅是同一硬币的两面?若人们追求免于A只为践行B,而A与B本不相容?(否则那些晦涩教士激烈抨击政敌的动机——宗教偏执?粗鄙排外?——或难解释)若实践优于原则,则某些君主
制与共和制皆可德政,亦可暴虐?或许伯林难辞其咎。
【补充阅读】
自由的内涵是什么?自由的概念如何随时间演变?又产生了哪些全球性影响?《以独立为自由》纵览了从古代到现代各种自由观念的竞争历史。昆廷·斯金纳追溯了"自由即不受支配"这一古典理想的发展脉络,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直至近代英国,最终聚焦于辉格党寡头集团宣称已将这一理念转化为现实的论断。然而随着1776年美国革命对辉格派"自由国度与公民社会"愿景的颠覆,斯金纳深入剖析了"自由即无物理或强制约束"的主张如何崛起。本书从全新维度审视这些对立观点,探讨自由论争与奴隶制辩论的内在关联,并揭示这些思想如何被运用于关于女性自由受限的女权主义讨论。自由概念具有天然的全球性,斯金纳力主复兴"自由即独立自治"的传统理解。
昆廷·斯金纳现任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人文系荣休教授,1974至1979年曾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96至2008年担任剑桥大学钦定历史学讲席教授。作为文艺复兴与现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他著有及编撰多部专著,曾获沃尔夫森历史学奖、巴尔赞奖等殊荣。其代表作包括两卷本《现代政治思想基础》(剑桥大学出版社,1978年)、《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剑桥大学出版社,1998年),以及最新著作《从人文主义到霍布斯:修辞与政治研究》(剑桥大学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