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车展前夕,MG品牌高层围绕组织变革、品牌定位、技术路线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勾勒出一个百年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的转型图谱。
这场以“年轻化”为底色的战略重构,既承载着上汽大乘用车板块整合的行业观察价值,也折射出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化竞争中的独特思考。
组织变革:从“资源整合”到“用户共生”的底层逻辑
2024年第四季度启动的上汽大乘用车板块整合,在2025年初形成“五合一”协同架构——乘用车分公司、创新研究开发总院、零束科技、上汽国际、海外出行的深度联动,被视为上汽集团“OEM化元年”的标志性事件。
对此,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强调:“大乘用车板块的核心不是物理合并,而是打通‘研发-制造-市场-用户’的全链路,让MG的‘电智化’转型真正踩在用户需求的鼓点上。”
这场变革的底层逻辑,是对“用户型品牌”的重新解构。MG作为全球首个提出“用户即C位”的汽车品牌,正试图打破行业常见的“用户画像贴墙”现象。
俞经民直言:“不要cosplay用户,而是要和用户一起定义产品。”例如在品牌调研中,超80%用户将“年轻、风尚、智趣”列为MG的核心标签,这直接催生了上海车展“上汽车展”的定位——通过现有产品与未来矩阵的组合,构建可触摸的年轻化体验场景。
年轻化方法论:拒绝同质化的“第三条道路”
当小米的科技潮玩、领克的潮牌基因成为行业标杆,MG的年轻化选择了一条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路径。通过两个月的用户调研,MG将年轻化拆解为三个维度,即年轻态,指不止于年龄标签,而是阳光、分享、探索的生活态度;风尚力,即超越时尚潮流的引领性,融入赛道基因的运动美学;智趣感,即拒绝科技堆砌,用“可感知的实用创新”回应年轻人“卷躺平衡”的需求。
这种差异化定位,在MG4车型上得到集中体现。即将上市的新一代MG4不仅搭载与OPPO联合开发的“手车互联最高版本”,实现跨品牌手机生态的无缝打通,更将推出“极地版”车型,通过固态电池技术突破电动车的气候适应性极限。
俞经民笑言:“我们要让MG4成为‘能去北极的电动车’,这才是年轻人想要的‘真科技’。”
双线战略:在燃油与电动之间建立动态平衡
面对国内市场“燃油车退场论”的喧嚣,MG选择了一条更具全球视野的路线。数据显示,MG5、MG6等燃油车型在海外市场持续热销,2024年海外销量占比超60%。
俞经民解释:“全球电动化节奏不同步,尤其是在非中国市场,燃油车仍是品牌基盘。MG的优势在于‘双线并行’——国内聚焦电智化转型,海外巩固燃油车基本盘,用全球化收益反哺本土创新。”
这种战略平衡,在动力总成布局上尤为明显。
MG既引入零束科技的智能化架构作为“护城河”,确保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的技术领先性,又保留DMH、PHEV等主流动力选项,满足不同市场的政策与消费习惯。
“我们不效仿单一路线,而是用荣威+MG的组合拳覆盖全场景需求。”俞经民强调,“荣威是‘国民车’,MG是‘年轻人的第一台车’,两者共同构成上汽大乘用车的市场护城河。”
破局关键:从“预期管理”到“自我革命”的三重挑战
尽管拥有全球品牌资产与技术储备,MG在国内市场仍面临现实挑战。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周钘将其总结为“三大敌人”:
1.预期管理:3月国内销量仅1万台的现状,与“全球品牌”的定位存在认知差。大乘用车板块的组织变革,正是通过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亲自挂帅、俞经民统筹资源,向市场传递战略决心;
2. 长期主义:2026年才会集中上市的新一代产品矩阵,需要用“现款焕新+场景营销”维持市场声量。例如通过“开门见山沟通会”等透明化沟通,建立用户对品牌的长期信任;
3. 自我突破:当行业讨论“MG的竞品是谁”时,媒体人“没有竞品”的评价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周钘坦言:“这说明我们还不够强,但也意味着没有路径依赖。MG的对手从来不是友商,而是能否快速响应年轻人的需求变化。”
护城河构建:技术、营销与全球化的三角支撑
在智能化赛道,MG选择了“开放合作+自主可控”的双轨制。与OPPO的合作打破了智能座舱的生态壁垒,3-6个月内将实现小米、vivo等多品牌手机的兼容,这种“天下大同”的策略直指行业痛点——用户无需为了车机系统更换手机。而零束科技的底层架构,则确保核心数据与体验的自主性,避免陷入“供应链绑定”的被动。
在营销端,MG正在探索“去IP化”的新路径。周钘指出:“当行业IP营销十有八九翻车,我们选择回归产品本质。
例如新一代MG4的‘手车互联’不是概念炒作,而是解决导航投屏延迟、应用生态割裂等实际问题。”这种“务实主义”同样体现在海外战略中——通过“拼盘模式”整合本地化资源,既规避贸易壁垒,又能将中国供应链的成本优势转化为全球市场竞争力。
年轻化的终局是“用户共创”
从组织变革到技术落地,MG的转型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命题:如何让“年轻化”超越营销话术,成为品牌与用户的共同语言。
俞经民在对话中多次提到“用户参与感”:“上海车展的‘上汽车展’不是自嗨,而是邀请用户一起定义MG的未来。”
这种从“品牌单向输出”到“用户共创生态”的转变,或许才是MG破解“小众与大众”矛盾的关键钥匙。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中,这个百年品牌正在用“谦逊的变革”重新书写属于自己的年轻化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