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科技创新推动构筑研究型医院,技术攻坚助力建设“健康中国”。
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中,逸仙人始终走在前列,充分发挥“国家队”医院在医学创新领域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前沿医疗技术和科学技术攻关创新。
近期,我院举办了2024年度临床医疗新技术评比大赛,评选出内科组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外科组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这些获奖项目不仅体现了我院在临床医疗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更是逸仙人在医学创新道路上不懈追求的体现。
今天,逸仙君继续为大家介绍本次新技术评比大赛中的获奖项目,介绍创新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突破与亮点,见证逸仙人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医院”征程中的坚实步伐。
新技术名片
技术名称
腹腔镜门静脉流域解剖性肝切除理论技术治疗肝细胞癌
团队介绍
科室:肝胆外科
首席专家:曹君
团队成员:陈亚进、商昌珍、张磊、陈捷、周睿
产生背景
肝细胞癌(HCC)具有高侵袭性,沿门静脉流域(PT)播散是其主要病理学传播途径,也是HCC发生肝内转移及术后局部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幕内雅敏教授提出完整切除荷瘤PT的理念,即解剖性肝切除(AR)。历经数十年的发展,AR已成为肝脏外科最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
AR理论提出伊始,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即无法在术前规划中获得准确的PT分析,也不能在术中通过美蓝染色法优质、真实地对PT进行显示。所以幕内雅敏教授借助“基于Couinaud肝分段法的肝静脉(HV)主干显露技术”,结合美兰染色法来指引断肝平面,以获得近似的PT切除效果, 这是经典AR理论在实践层面向Couinaud肝分段法进行的妥协。但AR的本质是个体化的PT肝段切除,本就与Couinaud人为分段不同。Couinaud肝分段法是藉由HV主干制定的人为分段,而并非生理或肿瘤学意义上的真实PT分段,两者存在偏差;PT肝段的段间平面是三维立体的不规则曲面,也并非沿HV主干划分的规则平面。这正是一直以来经典AR理论和实践所存在的偏差,更可能导致了AR肿瘤学效果的偏差和质疑。
现代精准肝脏外科理论要求在根治性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功能性未来剩余肝脏体积(FLR),经典AR技术体系已难以满足需求。随着肝脏外科理论和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三维重建流域分析和吲哚菁绿(ICG)荧光导航等具有代表性的新兴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体系中得以整合。在此基础上,以完整切除HCC荷瘤PT为目标,以获取更好的肿瘤学疗效为目的的腹腔镜门静脉流域解剖性肝切除(LPTAR)逐渐被用于临床实践。
新技术亮点
创新性腹腔镜门静脉流域解剖性肝切除(LPTAR)理论技术体系,旨在术前使用三维重建流域分析获取荷瘤PT的真实区域并据此进行手术规划,术中以PT肝段或亚段为基本解剖单位,使用腹腔镜ICG荧光染色导航施行精准荷瘤PT系统(即荷瘤Glisson系统)的完整切除。实际操作中以ICG荧光引导解剖荷瘤PT(正染、反染)为主,以显露流域间静脉(IHV)(包括亚段、段、区、叶间HV)为辅,沿荷瘤PT间裂(即Glisson系统间裂或生理肝裂)实施断肝,以完整切除荷瘤PT并保证FLR完整功能。理论上LPTAR是对以锥形单位为最小解剖单位的各级荷瘤Glisson系统或组合进行的完整切除,实现完整切除荷瘤Glisson系统同时保留FLR完整Glisson系统,保证FLR功能。根治性切除和功能性FLR完整保留是HCC独立预后因素,也是现代精准肝切除理论的要求。
新技术意义
LPTAR立足于经典AR核心理论,有望从技术层面修正经典AR理论和实践所存在的偏差,可进一步推动AR理论技术体系发展,为HCC带来更好的肿瘤学疗效。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JAMA Surge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HepatoBiliary Surg Nutr,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等杂志。项目负责人作为主笔人和通讯作者,牵头主持撰写“腹腔镜门静脉流域解剖性肝切除理论及技术标准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多次受邀在国际重要专业会议行大会报告,并主刀实施全国手术直播,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并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效果。
LPTAR的推广应用,不仅优化了肝癌患者的肿瘤学预后,也为解剖性肝切除的理论与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学术意义。
来源:医务科、肝胆外科
责编:黄睿、房诗婷
初审:刘文琴
审核:欧阳霞、任毅
审核发布:杨建林
好看的话,不妨点击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