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大历三年,经过吐蕃主动入侵和仆固怀恩引领的两次动乱,千疮百孔的大唐暂时稳定。
自唐代宗当皇帝以来,在长安没睡过安稳觉,威胁最大的不是河北藩镇,而是西北吐蕃。
皇帝被吐蕃追着跑马拉松,藩镇大帅们乐得看,可宰相元载却不想看,更不想陪着皇帝一起跑马拉松。
解决长安西北防线迫在眉睫。
元载被称为奸相,但绝对是个能人。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按照实际情况解释在大唐帝国,必须让藩镇大帅们挪挪地方,才能活虎生龙抵御吐蕃。
元载的方案是郭子仪、马璘和李抱玉三大军头换防,长安西大门凤翔腾挪出来,由直属的神策军镇守,完成京西北防线初级模型构造。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疯狂。
看看需要换防的三大军头:郭子仪、马璘和李抱玉。
这三大军头联手的实力不亚于当年的安史。
元载是个人精,很明白付出才有回报,要这三大军头同时按要求换防,必须有付出,最后他选择让自己以身入局。
此时,郭子仪在朔方,马璘统领安西四镇兼任邠宁节度使,李抱玉驻守泽路,率防秋军在盩厔。
对于前两年唐代宗被吐蕃追着打的事情,元载私下安排人鼓捣几位大帅指责自己:现在长安周边驻军营垒很多,朝廷却得不到安宁,您当宰相这么多年,对长安安危毫无建树,怎么回事?(今四郊多垒, 中外未宁,公执国柄有年矣,安危大计,一无所闻,如之何)。
元载看到“鱼儿”上钩,特别开心,反击道:我的职责达不到这个要求。
大帅们看到元载一副推脱责任态度,很不爽,改天又指责他:朝廷内外不宁,难道不是宰相您失职?
说失职这事儿,元载就有话说了,这货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笑着说道:国家安危是大家的事情,不是宰相一肩挑的。以前的大王们把军队屯于四境,是为了抵御戎狄。现在内地没有动乱,朔方军在河中,泽路军在盩厔,巡逻军侦查敌情却不远离京师,天子脚下需要这么布防吗?如果需要改变,必须从这点出发。
既然这个话题是几个大帅主动挑起来,听到元载这么说,并且句句在理,也不好拒绝或者玩儿沉默是金了。
郭子仪和李抱玉只得表示:听您安排(宰臣但图之)。
元载顺水安排:马璘将军领兵移驻泾源,朔方军移驻至邠宁,李抱玉大帅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这样内地安稳,三面边境都有防备,不知道三位大帅意下如何。
这仨货也不好推脱,算是爽快的回答:一切听从安排。
此时大唐,信任度很低,当面答应背后起兵的事情多如牛毛。
私下三人又搞了个“君子协定”:我们既然受朝廷册封,就听朝廷的话。
当然元载这货也明白,换防归换防,待遇不能变。
没过多久,就下诏,马璘兼任泾源节度使,以郑州和颍州供应军需;李抱玉兼任山南东道节度使,以泽路供应军需;郭子仪兼任邠宁节度使,还是以河中供应军需。
至此,三大帅完成换防,留下最关键的凤翔,元载安排最信任的神策军往那里一塞,长安西北防线就此完成。
吐蕃再没办法兵锋直指长安,这份安全感让唐代宗不用跑马拉松搬家了。
但对这个防线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后来的唐德宗,建中削藩,唐德宗将长安西北防线军队调往河北,才发生了泾源兵变。
所以,当唐德宗回长安后,赶快给元载翻案,三条理由首推打造长安西北防线。
而这条防线真的是元载以身为饵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