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17世纪,走私盗匪问题始终困扰着明朝海疆,其中以来自闽南-粤东的集团最为顽固。他们频繁出没于长江口到北部湾之间,实践着“达则攻城略地、穷则独善南洋”的斗争哲学。一旦遭遇官军集中围剿,便毫不犹豫的转移至吕宋、文莱、泰国等外夷番邦,让远征能力低下的水师感到无可奈何。

当然,凡事皆有例外。明朝水军虽羞于亮剑南洋,却有足够底蕴对越南北部施加压力。他们在1566年发起追击,直抵红河流域的万桥山沿岸,彻底封杀掉大海盗吴平的再起野望。



闽南与潮汕地区向来是倭寇出没的重灾区

早在嘉靖朝初年,吴平出生于福建漳州的诏安县。虽然家境普通、身材短小,但自幼聪慧好兵、智略非凡,成年后更是不甘屈居人下。在正式成为海盗前,他曾靠当家奴维持生计,继而纠集同乡伙伴上山为盗。最后还是偷偷买船下海,成为闽南-潮汕海寇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很凑巧的赶上倭寇风暴,迅速将队伍规模扩充过万,还在江湖地位上超过林道乾、林凤和曾一本等知名首领。



吴平在海盗集团中拥有较高地位

正因如此,吴平成为朝廷重点针对的倭寇首领,被名将戚继光点评为劲敌。他以潮汕水域的南澳岛为基地,分别建造三座小城用于防御和物资储备,稳固程度超过许多满布于近岸水域的小型岛礁。故而在闽浙两省海盗遭重拳打击后,仍有充足资源策动反击。例如在1565年聚众万余,打造战舰数百艘,转而袭击广东的惠州、潮州等地。



因为上限不高海盗们往往很难攻取重要城市

奈何海盗武装始终上限不高,吴平的绝地反击不仅没什么建树,反而将自己置于众矢之的。远在北京的皇帝亲自指挥,派遣两广提督吴桂芳与福建巡抚汪道昆协同部署,将两大抗倭名将戚继光和俞大猷都召集过来。双方兵合一处、水陆并进,再分三队同步抢滩登陆,拿下堪称海寇核心的南澳岛。此战往往被后世判定为嘉靖朝倭寇风波的平息标志,但狡诈且命大的吴平还是率40艘船杀出重围。



南澳岛丢失后海盗们被迫转往越南暂避

当年冬季,残存的800名海盗辗转雷州半岛与海南,索性头也不回的逃至越南北部。他们落脚的万桥山具体位置已不可考,但大体上应在红河入海口附近。这里曾是秦汉三国阶段的海上丝绸之路重镇,也是宋元明清四朝海盗的避难所。无论由什么倾向的政权掌控,都乐于靠庇护走私集团获取一定分成。乃至反过来予以收编,充当临时工性质的海军舰队。



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

不过,嘉靖时期的越南北部,恰好由谋反自立的大将莫登庸建立。由于无法攻灭南部的后黎朝旧部,又面临北面的明朝军事威胁,只能选择以“安南都统使司”身份苟活。实则继续对内称帝,并用家族子弟到地方各州予以统治,对名义上的宗主更是阳奉阴违。否则吴平的海盗船队断然不敢落脚。只是能受到的保护相当有限,唯有凭一己之力应对官军追击。



蜗居越南北部的莫朝

另一方面,两广总督吴桂芳也不想放过他们。不仅传檄安南方面协助讨伐,还派总兵汤克宽的广东水师前往追杀。后者规模同样非常有限,主要由来自本省的六大水寨驻军拼凑,乘坐规制类似大福船的乌艚出征。由于吃水较深、不便于在近岸灵活机动,另需伴随数量不明的征用渔船协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数百吨大的战舰火力贫弱。只有中小口径的弗朗机炮和火绳枪,余下输出依然要靠箭矢、标枪、投石和长矛等冷兵器,所以缺乏可靠的攻坚能力。



规制类似福船但多以铁力木制造的乌艚船

公元1566年4月1日,明朝水师抵达越南万桥山,当即发现对方早就严阵以待。尽管东道主莫朝有派陆上部队参与,但纯粹摇旗呐喊的啦啦队性质,根本没意愿为宗主国涉险。吴平则选择依山傍水阵地,用大船密集排列在滩头充当木城,配合简易营垒形成环形防御。哪怕缺乏火炮等重武器,这番部署仍对火力同样贫弱的官军带去严重威慑。而且当天正巧有日食发生,让双方都感到有些不安。因此展开原地对峙,谁都不敢主动挑起事端。只不过对远道而来的明军而言,后勤问题足以让他们更快坚持不下去。



双方对峙到傍晚才开始交战

直至傍晚时分,海面上突然大风乍起,汤克宽才亮出自己提前准备好的火船利器。由于吴平的大船都在滩头搁浅,彼此还没什么间距,迅速被迎面扑来的火舌所吞没。无论粮草辎重、财货细软,还是用于作战的火药,都在船舱中激烈助燃,很快就一发不可收拾。同时,陆上方向的越南土兵也守株待兔,随机捕杀那些逃出营地的海盗成员。



在大船遭焚毁后海盗余部还驾驶小船突围

最后,只有不足半数人登上小船,开启生涯中的最后一次亡命突击。可惜,面对高耸且坚固的水师乌艚船,他们的小号皮划艇根本毫无抵抗力。大多在各类冷热兵器轮番洗礼下倾覆,任由乘员跳水后奋力挣扎,几乎没什么幸运儿得以生还。唯有首领吴平下落不明,一度被参战偏将号称生擒,继而又宣布其溺水暴毙。



大部分突围海盗没能躲过明军封锁

值得一提是,包括《汤克宽传》、《俞大猷传》等明史桥段,都断定吴平没有在这场冲突中丧命。杜臻的《粤闽巡视纪略》则更富戏剧性,描述这位海寇大佬流落荒岛,因得不到救济而饿死。如果再考虑到越南和南中国海环境,那么其魂归之处多半是在今天的西沙群岛某处



吴平最后的归宿可能就在西沙群岛某处

无论如何,万桥山之战都是明朝水师罕见的跨海远征案例。尤其是在郑和下西洋结束后,这类主动出击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加之交手对象仅为一届海寇,规模上又不够宏伟,故而被深埋进历史的故纸堆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