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
88年前,一支正在长征中的红军队伍,因为走错了方向,竟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到达了远在东南亚的缅甸境内吗!
那这支红军部队为何会走错方向,到达缅甸后,他们经历了什么?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主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这支部队隶属于红二方面军,由时任总指挥的贺龙和任弼时率领。
起初,红二方面军在湘西地区高唱凯歌,将国民党军阀陈渠珍的部队打得节节败退。但随着中央红军兵力损耗严重,蒋介石腾出大量兵力,调集130余团围剿贺龙部队。
面对敌人的疯狂追击,红二方面军被迫开始长征。
1936年5月初,为避开敌人主力,红二方面军分为左右两路纵队行军。左路纵队约4400人,由贺龙亲自率领,沿得荣、巴塘、白玉一线向甘孜进发。
5月14日,左纵队进入四川巴塘县时,遭到当地川军的阻击。由于人困马乏,加之地形陌生,红军只能避开敌人主力,绕路前进。
然而,川军认为红军要在巴塘建立根据地,遂下令全面进攻。红军后卫部队不得不与之交火,并在激战中伤亡惨重。为避免更大损失,后卫部队只能夜间撤退。
就在这一夜,由曾敬凡团长率领的红二军团政治部巡视团,在匆忙撤退时,由于地形不熟,竟然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歧途......
原本他们只是想摆脱敌人的包围圈,向西北方向前进,却不知何故拐向了西南。一路上,巡视团并未发现异常,直到进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时,才意识到迷失了方向。
贡山一带地貌复杂,群山环抱,红军战士们见到高耸入云的贡山和当地独特的民族服饰,才惊觉自己已远离了预定的行军路线。由于语言不通,他们无法询问当地群众方向,只得继续向前行进。
离开贡山后不久,部队越过横断山脉,进入了一片陌生而荒凉的地区。这里地广人稀,村落罕见,红军战士们只能靠着偶尔遇到的牧民补给干粮,度日如年。
转眼到了1936年6月,他们已行军数百里路,却仍然找不到归途。部队中的老战士们开始焦虑不安,年轻战士们则对未知的前方充满好奇和期待。
就在大家对前途迷惘之际,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所有人震惊万分——原来他们已走出了国境,进入了英属缅甸的克钦邦!
当时,缅甸仍是英国的殖民地。红军战士们发现,沿途的村落中的村民们,都穿着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服饰。
面对这个令人震惊的发现,红军战士们的反应则出乎意料的冷静。他们坚持按部就班,维持着严格的纪律,没有造成任何骚乱。
同时,红军领导层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暂时停止前进,并派出几名能说当地土话的战士,试图与当地人交涉,寻求出路。
幸好当地驻守边境的士兵,大多数是土著,当看到衣衫褴褛却精神饱满的中国军人,做出和平的手势后,并没有太大的敌意。
不仅如此,这些士兵和当地群众,还热情接待了迷失方向的红军,村民们纷纷拿出家中储备的食物,招待这些疲惫的客人,还为他们准备了住处。
红军战士们严格遵守纪律,没有给村民带来任何麻烦。相反,他们还主动帮助村民劈柴担水,赢得了当地人的好感。
在村里休整两天后,红军战士们重新整顿队伍,准备离开。临行时,缅甸边防军人和村民们都来到村口为他们送行,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善良的村民们还给了红军战士们一些干粮,以解决沿途的给养问题。
离开缅甸边境后,红军战士们很快找到了归途,沿途一路向北,终于在四川白玉县与红二方面军主力会师。
在会师时,曾敬凡团长将一张写有英文的纸条,交给了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甘泗淇。这是缅甸边防军官交给红军前卫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什么内容无人知晓。
甘泗淇是红军中为数不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干部,他在湖南大学就读过,后又到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看过那张纸条后,他惊讶地对团长说:"行啊你们,都跑到人家缅甸去了。"
原来,这是一封来自缅甸方面写给红军的友好信函。信中欢迎红军来访,表示可以提供一定帮助,并希望他们能尽快归队。最后还真诚地祝愿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胜利成功。
直到这时,红军战士们才意识到,他们在长征途中意外完成了一次"跨国之旅",创造了一段令人难忘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