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理学的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包括我们的情感、动机、个性特征等。 通过了解自己,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提高我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进而提升我们的社交技能和心理健康。 在现代社会,这些技能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重要。以下是几本心理书籍的推荐,希望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

本书提出一种以同理心为核心的沟通方法,通过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化解人际冲突,建立真诚连接。书中结合大量案例,指导读者如何避免语言暴力(如评判、指责),转而用“需求表达”取代“情绪宣泄”。

卢森堡认为,冲突源于未被满足的需求,而非对错之争。他主张通过“非暴力语言”唤醒人与生俱来的共情能力,最终实现“给予与接受的和谐”。其思想融合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和平主义理念,强调沟通的本质是“服务生命”。


《习惯的力量》 查尔斯·杜希格:

本书通过神经科学和社会学案例,揭示了习惯形成的“回路模型”(暗示→惯常行为→奖赏),并探讨如何通过“关键习惯”撬动个人与组织的改变。例如,星巴克如何用“习惯训练”提升员工情绪管理能力,或运动习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整体生活。

杜希格提出“习惯不可消除,但可被重塑”的核心观点。他强调“自我意识”是改变习惯的第一步——识别习惯回路中的暗示和奖赏,替换中间的“惯常行为”。其思想融合了行为心理学与实用主义,主张通过“小习惯革命”实现系统性成长。


《活出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尔:

作者以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的经历为背景,提出“意义疗法”。书中指出,人即使在极端痛苦中也能通过创造,体验爱,面对苦难这三种方式找到意义 。

弗兰克尔反对弗洛伊德的“快乐驱动论”和阿德勒的“权力驱动论”,主张“意义意志”)才是人类核心动力。他提出“悲剧乐观主义”:苦难本身无意义,但人可以通过回应苦难的态度赋予其意义。这一思想奠定了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础。

来源:能安之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