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以“依标教学 AI赋能:指向学生思维进阶的课堂追求”为主题的成都“人工智能+教学”试点校开放展示活动暨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第34届学术年会举行,全面展现了成都市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和阶段性成果。据悉,此次活动由成都市教育局指导,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青羊区教育局主办的。
活动现场,树德协进中学与华为公司联合发布了“红芯”鸿蒙课程。
来自成都市35所试点学校的校长、教师代表,国内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绵阳、德阳、遂宁、自贡、阿坝州等地市州及部分高校的教育同仁等近500人参加了活动。
成都实践:共赴教育数智化转型
作为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成都市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于2024年启动“人工智能+教学”试点校建设项目,首批遴选35所中小学开展探索实践。这些学校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在资源开发、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作业设计、教学评价、教研活动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创新,旨在形成“可落地、真管用”的典型经验,为全市中小学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树德协进中学校长罗宇指出,作为具有百年红色基因的历史名校,树德协进将“红色育人”与“数智赋能”有机结合,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红芯”课程体系。学校通过与华为等科技企业合作,开发“红芯”鸿蒙课程,建立“数智芯”科创中心,积极开展全学科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实践。罗校长特别提到,2024年协进学子在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实践赛中斩获“五星卓越”奖项,彰显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果。
青羊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媛强调,探索“以智助教、助学、助育、助评、助研”的实践路径,就是要以守正创新的姿态撬动课堂变革,包括:守立德树人之正,创改革谋篇之新;守教育强国之正,创AI赋能之新;守依标教学之正,创思维进阶之新。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实”的作风,守正创新、智慧作答,方能书写“数智融合、育见未来”的青羊答卷。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祥勇从专业研究提出,应立高谋远,以成都实践回应国家战略;深耕实践,创新范式引领教学变革;协同共创,构建智能教育新生态。
课堂革命:AI赋能教学新样态
来自石室联中、树德协进中学、实验小学、树德中学和树德实验弘毅分校的老师,通过六堂跨学科AI赋能示范课,生动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深度融入课堂教学,推动教与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跨学科AI赋能示范课
这些课例充分证明,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从三个方面重塑课堂教学:一是实现精准化教学,通过学情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二是创设情境化探究,借助虚拟仿真等技术突破时空限制;三是促进协同化育人,形成“教师-AI-学生”的多维互动生态。
▲跨学科AI赋能示范课
思想碰撞:同绘智慧教育新图景
树德中学副校长熊光燕指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三个关键维度:一是锚定国家战略,以智启新,让技术扎根教育机理;二是守正创新,警惕“重器轻道”、突破“点状应用”、把握“加减智慧”,在技术浪潮中坚守育人本真;三是协同共创,通过教师AI素养进阶、智慧教育生态建设、“AI+教育”共同体建构等三大工程迈向“人机共育”的未来图景。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在讲话中表示,“师生共同课堂”是在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由师生共同构建、合作进行,体现做、学、教统一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小先生、AI智师三位一体的“三师课堂”。
树德协进中学与华为公司联合发布了“红芯”鸿蒙课程。该课程聚焦国产操作系统和芯片技术,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并为学生打开了通往前沿科技的大门。
▲“红芯”鸿蒙课程发布启动仪式
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熊璋教授在《坚持人工智能教育的科学性》主题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已从最初的“数字化”阶段,经“赋能”阶段,发展到现在的“重塑”阶段。他强调,未来的教育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适应性、胜任力和创新力。熊教授特别赞赏成都的实践探索,认为这些案例很好地体现了“技术服务于育人”的根本宗旨。
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王强,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教授许志,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吴涛,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华帅,四川省特级教师郭子其,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教育研究所信息科技教研员张兆迪,石室联合中学副校长文华,成都市实验小学校长助理康宁等八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教学’的困境与突围”展开深入讨论。他们提出要警惕“重器轻道”的倾向,强调AI可以成为教师的“助手伙伴”,但不能替代“人师”的价值引领作用;并从技术视角,分享了企业在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