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浙江安吉的中国白茶城还笼罩在夜色中,但重庆秀山的白茶“娘子军”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战斗”。她们麻利地卸下刚从秀山运来的“鲜”货,顾不上擦拭额头的汗水,便小跑着冲向交易市场——这是因为她们要在开市前排到一个黄金摊位,让这批从秀山发出的新鲜白茶第一时间找到买家。


创造出独特的时差经济

“拿到前面的号算运气好,生意好的时候早上10点就能将货卖完,运气不好的时候,有时要等到中午才开张。”秀山翌龙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清松告诉记者。在她身后,近十位同样来自秀山的女销售员正麻利地整理茶箱,她们要在开市前完成铺货准备。这些平均年龄35岁的女性,每年春季都会上演一场跨越千里的迁徙:丈夫在家乡日夜不休地加工鲜叶,她们则组团奔赴安吉开拓市场。

在这个全球最大的白茶交易市场,秀山“娘子军”创造了独特的时差经济。凌晨3点接货,4点取号,正午时分交易高峰过后,她们便回到30平方米的合租房补觉,傍晚又起身准备次日货品。她们人均每天经手茶叶数百斤,手臂已能稳稳托起25公斤的茶包。朱清松调侃,“别看我今年61岁,力气还大着呢。”

而在1400公里外的秀山县,深夜的茶叶加工厂同样灯火通明。男人们正通宵达旦地赶制新茶,杀青、烘干……每一道工序都关系着白茶的品质。这种男主内女主外的分工模式,已成为秀山白茶产业的独特风景。


“秀山白”的品质逆袭

今年春茶季,一条连接渝浙的“白茶专线”格外繁忙。满载着当天凌晨采摘加工的80件新鲜白茶,这些冷链车准时发车,经过14小时疾驰,次日凌晨就能抵达安吉。

这条由秀山茶企自发组织的运输专线,不仅降低了茶企以往空运的物流成本,还让新鲜茶叶准点到达,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我们做茶产业就是靠天吃饭,天气不好的时候,茶叶采摘周期只有十几天。天气好的时候,采摘期有40多天。”朱清松介绍,“秀山白茶在安吉市场很受欢迎,因为品质好、价格低,经常货一到,就被抢完了。”

记者看到,日光灯下,秀山白茶特有的“玉白色”芽头泛着温润光泽,加上外形秀气,滋味鲜甜,已成为市场这几年的“抢手货”。

“平常我们都不愁销路,一天最多的时候能卖500斤!”对于2017年就来秀山种植的安吉人李园而言,当初之所以选择秀山,不仅得益于秀山良好的土壤气候条件,还有政府较大的扶持力度与较低的劳务成本。

据统计,秀山目前共有白茶加工企业18家。其中,从安吉来秀山的茶企占了6家。“相比江浙产区,秀山茶生长周期长,氨基酸含量高,形成了独特的花蜜香,很多老客户就认这个味。”李园说道。


小小茶叶铺筑乡村振兴“致富路”

秀山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素有“武陵茶乡”美誉,由于气候宜人,降水充沛,常年云雾缭绕,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武陵山区茶叶主产县,秀山共有22个乡镇109个村种植茶叶,茶园总面积达19万亩。其中,白茶基地有4万亩。

“茶产业已成为我县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秀山县茶叶工作专班主任龙云辉介绍,目前秀山已培育茶叶加工企业50家,全年茶叶加工能力超1.5万吨,带动4万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务工收入3.2亿元。

近年来,秀山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茶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品牌塑造、企业培育等方式,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2024年,秀山茶叶年产值突破20亿元,这些武陵山区的小小茶叶已然“蝶”变,成为渝湘边陲乡村振兴的“金叶子”。


记者手记>>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春茶战役中,秀山用“男主内精工艺,女主外拓市场”的智慧,让深山好茶香飘四方。从种植到加工,从运输到销售,每个环节都凝结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当东方既白,这些在茶香里挑起家庭生计的秀山“娘子军”,正用坚韧与智慧书写着新时代的茶马古道,成为武陵山区产业振兴的生动注脚。

上游新闻记者 吴思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