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86版西游记中,如来封八戒为净坛使者后,八戒不高兴,佛祖解释说:“八戒你食肠宽大,叫你净坛,乃是美差啊!”八戒听后十分高兴,说佛爷爷向着他,感谢不尽!

而事实上,原著却并非如此,前半截是对的,八戒听到自己被封为净坛使者后,心中不满就嚷:“他们都成佛,如何把我做个净坛使者?”这一反问,显示了八戒对佛祖封赏的不满,如来说八戒口壮身慵,食肠宽大,还说四大部洲敬仰佛教、办佛事的特别多,净坛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可是后半截就不对了。

如来这个回答实际不仅仅是解释,还带有教训的口气,你猪八戒怎么敢对封赏叫嚣不满?而且,如来也不给八戒反应的机会,就很快叫沙悟净,用下一轮的封赏堵住了八戒的嘴。

也就是说,在原著中,八戒根本没有感谢这个封赏,反倒是心里存在着诸多的不满,这是为什么呢?西游记师徒四人,只有唐僧和八戒是轮回转世的,也因此,唐僧和八戒身上的人性特征最为明显——胆小怕事,贪吃易饿。

尤其是八戒,把食和色的人性根本体现分淋漓尽致!一路上,这俩人同病相怜,同饿同困,关系最近。但是,唐僧和八戒还是有很大不同,唐僧是少食多餐,不一会就饿,真的开饭又吃不了多少,猪八戒却是个馕糠的夯货,不论好歹都能大吃特吃,能达到吃令智昏的地步,一路上因为吃不知上了多少当。

按说这个以吃为最大享受、最大嗜好的八戒,作净坛使者确实是人尽其才,可为什么他不高兴呢?因为这是如来设的一个巨大的坑,看似诱人,实则无味的很。原著第九十九回:师徒取经回至通天河,陈清摆斋款待,三藏脱了凡胎成佛,全不思凡间之食,孙大圣自来不食烟火食,沙僧也不甚吃,八戒也不似前番,就放下碗筷。看到这情景,悟空也纳闷了,问了八戒,八戒这么说:“不知怎么,脾胃一时就弱了。

”从对唐僧不思饮食的解释来看,这个理由八戒也是适用的,极大的可能也是脱了凡胎。因为取经脱胎换骨,原有的人性欲望几乎没有了,没了人性,吃也就不多想了,更提不上乐趣了!八戒一直渴望安家乐业、吃饱喝好,可是取得真经后,反而连最享受的事情也享受不了了,这是怎样的失落!而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一切是发生在封赏之前。

原著第一百回才封八戒为净坛使者,此时他已然没有吃货的乐趣了,你却给他一个大吃特吃的封赏,如果你是八戒,能感谢如来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