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我个人觉得在牧场里进行奶牛的乳房性状与产奶性能实践,除了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们团队协作、表达沟通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才是我们能够受益一生的东西。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想再去牧场进行学习实践的。除此之外,在场里通过和一线生产工作人员的交流,我更加清楚了畜牧业这个行业在国内目前的发展状况,坚定了我学习畜牧学的决心。”2022年一位参加牛百科实践育人团队的学生在个人总结里如此写道。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一理念贯穿了中国农业大学“牛百科”实践育人团队20年的发展历程。2005年,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王雅春、俞英两位教授创立“牛百科”实践育人团队。20年来,“牛百科”始终以实践为纽带,将课堂知识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培养出一批批兼具爱国情怀、创新思维和专业素养的知农爱农型人才,为我国乡村振兴和畜牧学科发展注入动力。


扎根实践:在知行合一中练就本领

“为什么会办‘牛百科’这样的一个组织呢?其实我们最初的想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教师,想要更好地在实践中培养同学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畜牧业尤其是牛业,鉴于当时国内外较大的知识差异,想让同学们逐步掌握外文阅读和理解能力。所以在‘牛百科’设立之初,我们主要是从知识传播的角度让同学们去践行学会的知识以及提升同学使用外语的能力。”王雅春说道。

“牛百科”成立20年来,逐渐形成“翻译组、宣传组、青年计划组、青年指导团”4个部门,构建学生团队加教师指导的师生团队形式,围绕“实践”这一主题,开创第一第二课堂融合的创新思维模式、自主实践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和自主管理自主提升的科研创新模式等多种实践育人模式。

“青年计划组”是“牛百科”最“出彩”的小组,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生产一线。

“在实践过程中有每天被动物粪尿‘攻击’的无奈,有工作一天后倒头就睡的辛苦,有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欢乐,更有和大家一起解决棘手问题的成长。学会了技能,掌握了知识,深入了解了一线生产,让我在这趟旅程中收获颇丰,这些收获都是我人生路上宝贵的财富。”参加“青年计划组”的一位同学在日志中写道。

2007年起,“牛百科”学生奔赴全国6省开展肉牛产业调研;2008、2009两年,“青年计划组”选派动科、动医等专业学生前往澳大利亚9个牧场展开实践,了解和学习国外奶牛业;2012年至今,“青年计划组”每位学生设计独立课题后前往牧场,将暑期实践与科研创新紧密结合,形成科学性、专业性的创新训练体系。

“这个‘青年计划组’名称来自于培养行业接班人的想法。”王雅春说,“二年级的本科生一般不具备独立设计研究课题的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对科研有兴趣。‘青年计划组’就是给学生这样一个机会。”

20年来,45支实践小队、265名学生足迹遍布44家行业龙头单位,“牛百科”与北京奶牛中心、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建立长期合作,引导青年学子参与科研工作,发表中文期刊论文66篇、SCI论文5篇,多项成果获“挑战杯”“知农爱农奖学金”等荣誉。


“牛百科”历年的实践总结《行知志》

以知促行:在融会贯通中开拓视野

“在参与牛百科项目的过程中,我翻译了关于奶牛饲养、疾病管理、乳制品生产等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深入探讨了奶牛养殖业的各个方面,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通过这些文章,我对奶牛养殖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认识到了农业科技在提高奶牛生产效率和健康方面的潜力。”参加“翻译组”的一位同学在总结中写道。

2005年“牛百科”创立之初,中国牛业第一门户、在校学生自主创建维护的牛百科网站也正式上线;2019年,“牛百科”微信公众号开始运营。“牛百科”团队依托自主搭建的牛百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打造了专业知识传播平台。20年间,“牛百科”学生累计翻译国外畜牧文献超35万字,在《荷斯坦》《中国奶牛》等行业权威期刊发表译文30篇,惠及数万从业者。2020年,“牛百科”团队创新推出“奶牛很热”线上学术活动,汇聚中国、丹麦等国内外高校师生,举办报告13场,吸引5000余人次参与,打破地域限制,推动学科前沿共享。这一过程不仅锤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让“科技兴农”的种子深植心间。


硕果累累:在传承中培育人才

历经20年耕耘,“牛百科”已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贯通”的培养体系。350余名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其中59人完成“大一至大四”全周期训练,5人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6人获校级殊荣。多名成员成为行业翘楚:2007级牛牧田现任苏黎世理工大学教授,为国内学子提供深造机会;周磊、王波博士学成归国后任教中国农大,投身畜牧学科人才培养,延续“三全育人”传统;2013级张海亮通过“本硕博直线培养”,扎根奶牛科研一线,成为带动后辈的青年英才。

“牛百科”的成员在本科毕业后,也会加入到“牛百科”的“青年指导团”,为学弟学妹们“出谋划策”。

“‘青年指导团’的成员包括硕博研究生以及青年教师。每年的三、四月份开始,‘青年指导团’会和‘牛百科’的同学们一起去考虑设计课题。”王雅春说,“‘青年指导团’会针对当前行业的发展情况,结合同学自身的知识程度和兴趣所在设计课题,同学再根据课题需求进行实践,收集数据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后期的数据分析等内容。”

基于“调研—实践—科研”模式,“牛百科”成员的取得了耀眼的成果:5名学生获得“中国农业大学百篇优秀毕业论文”,25名学生获得校级学术创新奖励,59名学生发表中文期刊论文66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50篇)、SCI论文5篇。

“在牛百科,实践不是终点,而是认知的起点。”王雅春说。20年来,这群“牛人”始终以脚踏实地的行动诠释“知行合一”,用行动展示着青年的热忱。未来,他们将继续以“行”拓新知,以“知”促兴农,为我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书写更辉煌的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