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吴立洋 上海报道

知识产权保护,是保障企业创新投入收益、降低创新风险,进而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领域配置的重要维度,近年来,随着各类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与科研合作、商业秘密形式的多样化,知产保护也在实践中衍生出更加多元和复杂的需求,这既要求创新主体自身不断增强知产保护意识与能力,也对从立法到司法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4月16日上午,在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浦东法院)举行知识产权司法服务保障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及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总结了司法实践中知产保护的前沿变化与特征,并对如何改进司法工作,提升民营企业司法服务效能,给出了切实举措与案例。

新业态层出竞争形势日益复杂

从案件类型来看,商标权纠纷依然是知识产权案件中的重要类别之一。据白皮书数据,在浦东法院受理的涉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中,商标权纠纷689件,占比7.7%。

其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零售商被诉商标侵权的案件多发,占同类纠纷数量的31.6%,部分企业无法提供商品采购凭证,难以证明所售商品的合法来源,存在货源管理混乱、商品资质把控不严等问题;另一方面,“李鬼”品牌搭便车的问题依然广泛存在,部分企业为牟取不正当利益,故意模仿他人知名商标,或不规范使用自有商标,不当攀附他人品牌商誉,存在品牌保护意识薄弱、诚信经营观念不强等问题。

除了商标纠纷的问题外,司法实践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数字时代催生的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导致新的知产侵权问题,例如电子商务、社交媒体、文化娱乐等领域的侵权案件,需要司法结合技术、应用发展以更前沿的视角加以回应。

白皮书显示,两年间浦东法院受理涉平台类案件2388件,主要问题集中在:一是部分企业未经许可抓取、使用其他平台数据,对数据权益、数据安全的保护边界亟待通过司法裁判明确。二是新型竞争行为层出不穷,部分领域已经形成了针对平台经济的黑灰产业,如虚构用户数据、流量劫持、刷单炒信、强制弹窗等,对市场竞争秩序、企业平台管理和消费者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此外,平台责任的认定也愈加复杂,算法推荐、内容聚合、虚拟房间等新技术的运用,使得平台经营者的责任边界趋于模糊,“避风港原则”的适用场景复杂化,权利人要求平台经营者承担侵权责任的案件显著增多。

而在前沿科技的研发中,随着跨领域、跨行业的技术合作愈加普遍,随之而来的知产归属等问题也愈加频繁地体现在司法中。数据显示,近两年浦东法院浦东法院共受理涉民营企业技术类合同案件252件,技术领域涵盖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设备、智能终端等,亟待对研发合作的形式、责任加以明确。

例如,技术开发方与委托方对合同约定不明,对技术标准、开发进度、交付节点、测试条件、验收方法等关键条款表述模糊,存在歧义,致使合同主体的权利义务界定不清,在履约时易发生争议;对技术可行性和研发风险评估不足,因高估研发能力而盲目承诺性能指标、交付期限,导致无法依约交付技术成果或实现技术功能,对合同顺利履行造成阻碍;合同履行不规范,通过微信聊天等电子形式增加、变更研发要求,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验收或及时提出异议等,从而引发纠纷。

多维度司法举措保障知产权益

针对愈加复杂的知识产权相关问题,司法也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与改进。

在众多举措中,加大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力度,显著提高诉讼赔偿金额,使侵权人付出足够的侵权代价,无疑是最直接、效果最为立竿见影的方式之一。

例如,在白皮书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有一起外籍人员重复侵害商业秘密纠纷案,法院认定被告从原告处离职后,利用原告商业秘密抢夺客户,在已被前案判决构成商业秘密侵权的情况下,又另设主体继续实施侵权行为,遂适用若干规定关于两年内再次侵犯商业秘密从重处罚的规定,大幅提高法定赔偿数额,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据白皮书数据,两年间浦东法院涉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案件判决金额在100万元至500万元的案件68件,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11件,1000万元以上的5件,对8起民营企业提起诉讼的知识产权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占同期惩罚性赔偿判决的72.7%。

此外,发挥诉前、诉中行为保全临时措施功能,在终审判决前先行责令被诉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也是在当前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知产保护时效性要求愈加强烈的背景下,增强司法救济的及时性、便利性的重要方向。

两年来,浦东法院作出行为保全裁定8份,实现知识产权“快保护”,防止权利人“赢了官司输了市场”。在全国首例涉游戏未公开角色设计的商业秘密诉前行为保全案中,落实国务院《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要求,依法快速对某知名游戏的内测泄密行为采取了保全措施。

“知识产权对民营企业创新创造创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浦东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宫晓艳在回应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营企业一是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二是要注重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三是加强知识产权维权能力,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司法或行政程序,及时有效制止侵权行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