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江淮大地,总在茶尖上苏醒得最早。当晨雾尚未散尽龙眠山的褶皱,双溪村的千年茶脉已在春风中苏醒。4月10日,孔城中学的200余名师生背着行囊踏入这个被《桐城风物志》记载为“桐城小花发祥地”的古朴村落,展开了一场沉浸式的茶文化溯源之旅。
青黛色的茶垄如琴键般绵延,采茶师傅的竹篓在翠浪间起伏,昨日刚下过一场大雨,尚未蒸发的水珠被师傅翻飞的指尖所惊醒。学生们头戴斗笠,手持传统竹篓,学着将虎口轻轻一提,翠绿的嫩芽便离枝入掌。采茶师傅穿梭其间,耐心指导:“注意两叶抱芯的采摘标准,这样的茶青才能做出‘形似兰朵、香若幽兰’的特质。”“一芽一叶初展时”的古训在学子们的指尖生根,那些被晨光镀金的叶片,在竹筛中簌簌作响。
古法技艺的指尖传承
手工制茶坊内,八口铸铁炒锅依次排开。“杀青要‘抖闷结合’,就像书法讲究轻重缓急。”双溪村老书记吴义田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学生们戴上棉纱手套,在220℃的锅温前小心翼翼翻动嫩叶,当指尖触到滚烫的茶青时,陆羽《茶经》中“采不时则神散,蒸不熟则色浊”的墨痕,在掌纹间幻化成了跳动的炭火,将千年前的月光与今朝的晨露同时凝结在叶脉的纹路里。
千年茶脉的立体画卷
在桐城小花茶文化馆里,一卷茶香氤氲的百年史册在桐城小花茶文化馆徐徐展开。“龙眠灵韵 桐城小花”浮雕墙上栩栩如生的雕刻出三幅历史场景;泛黄的《龙眠杂忆》古籍与徽州茶具陈列在玻璃展柜中相映,勾勒出中华茶史的脉络;“品茗话茶 小花绽放”展区里,采茶竹篓、木制茶模等农具实物,配合“电子翻书”的科技互动,还原了传统制茶场景。古老的历史文化与一旁崭新的2024年“中茶杯”金奖证书并列,诉说着茶文化与时代共进的传奇。
当最后一道茶汤注入青瓷盏,龙眠山巅的晚霞正为茶山镀上金边。这场漫步茶垄间的自然之旅,不仅让年轻学子触摸到中华茶道的千年脉动,更见证了一个古茶村在乡村振兴中的破茧成蝶。正如茶经所述“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双溪村正以一杯春茶的诚意,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茶香故事。
▌来源:
▌责编:木子 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