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小说里,很少被人提及的一段故事:大理世子段誉跟随茶商马五德进入无量山,因出言不慎被追杀,为逃脱追捕,在无量山的山崖坠入了樱花谷。段誉在这片白雾锁谷,玉龙悬空的“绝境”中,悟出了凌波微步,完成了一个书生到侠客的蜕变。
世人皆知凌波微步妙,却经常忽视这座“无法丈量的人生高山”—无量山,对运气和命运的加持。
当然,也跟所有人一样,我一直认为无量山并不存在,是书中才有的江湖秘境,专为英雄而设的主角光环,直到前两天无意中看到央视《对话》栏目和钟睒睒的对谈 —— 原来世间真的有无量山,就在云南!而我手中喝了几年的农夫山泉东方树叶选用的茶叶,也正是来自无量山!
突如其来的新认知,让我不禁重新审视手边那瓶便利店刚买到的东方树叶。这瓶在我日常生活中几乎无处不见的茶饮,背后竟有着如此高深莫测的背景。又一次,我发现自己低估了农夫山泉。
步入28岁后,我养成了喝无糖茶的习惯。倒不是被市场上各种“控糖焦虑”影响,而是意识到成年人的饮食生活,充斥着太多焦虑进食和强制社交。为了降低身体负担,无糖茶成了我能为身体做的,最简单的改变。
但我很少定义自己这种行为是真的在“喝茶”。毕竟便利店里随手拿起的一瓶,跟茶室里,茶桌前讲究地摆满茶具,正襟危坐的喝茶不同。我更没想过,自己随手4块钱买的一瓶东方树叶,会在茶叶品质上有任何傲人之处。
但手机屏幕上,央视《对话》纪录片里的钟睒睒却指着背后大山上的云南茶,说“你看这个采出来的,都是白毫,四叶还掐得出水….完全符合陆羽《茶经》里‘直笋状芽头’‘乱石高山生长环境’的描述”。当记者问他,你平时泡茶吗?他也没有端起面前的陶瓷小茶杯,没有侃侃而谈茶叶与茶叶之间的品质区别,而是自然直接拿起旁边的东方树叶一饮而尽说,“一般在外面就喝这个,口感和冲泡起来的茶没有太大差别了。”
随着钟睒睒的缓缓讲述,我才知道当年段誉无意间坠入的,不仅是神秘莫测的武林秘境,还是世界茶树的核心原生地、基因库。云南茶区坐落在横断山脉纵谷区,平均海拔1800米以上,北纬25度线横贯而过。这里的云雾每天像天然纱帐般笼罩茶园,让茶树既能晒到太阳又不会被灼伤。昼夜温差最高达20℃,好比给茶树装了个“天然保鲜库”,茶叶中的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积累量比其他产区高出30%。云南这片土地,堪称茶叶界的“天选之子”。
云南不仅有好茶,还有大量的好茶,甚至世界上70%的茶叶,都产自云南。这里不仅能诞生拍卖行里拍出天价的古树普洱,也能出品便利店里人人买得起的红茶、绿茶、乌龙茶。
坐在简易搭起的茶桌旁,背后是青葱翠绿,层峦叠嶂的无量山,钟睒睒说自己之所以会出现在无量山,就是因为他很多年前来这里考察时,意识到这片大山在茶世界的价值。所以他在此地捐建茶厂,一部分是鼓励当地茶农继续保护这片无量山的茶叶基因库,另一部分,也是希望可以将这片茶山的味道带出去——东方树叶的无菌冷灌装技术,可以大幅度提升茶多酚的降解率,从而最大程度保留现泡茶的风味。
被钟老这么一说,我好像真的喝懂了一些茶的风味。
可惜金庸没有亲自来过无量山。不然,他大概率会在书里,浓墨重彩地加上段誉和其他武侠好汉喝茶的画面。因为只要来过无量山的人,都会记住春天里漫山的樱花,和弥漫在大山里,如云雾般缭绕的茶香。
无量山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但在历史中的很长时间,大山里的茶农都不知如何让天下知。景东县安定镇的无量山的茶园,南诏贡茶非遗传承人刘虎回忆起过去:“老百姓抱着金饭碗,却要出去要饭。”
这也事出有因。本地茶农很久以来,都延续着数百年前家庭作坊式的小农作业,采茶全凭手感,炒茶全看经验,各家的茶叶品质参差不齐。茶贩子过来收茶,自然会拼命压价。一亩茶田,农民辛苦一个季度,最多也只赚两三千块钱。如此茶叶哪怕流入市场,也是低端的口粮茶,无法获得应有的认可。
14年前,随着东方树叶推出市场,钟睒睒来到云南寻找更好的茶产地。复喝了多次后,他认定云南的茶品质优秀,几次喝到无量山的夏茶,在口味上已经超过江南春茶。“云南的茶叶是长出来的,不是种出来的”,在了解到夏秋茶未被充分利用,本地茶农日常生活拮据,他觉得可以在这座大山上,铺设一片新的江湖,决定引入工业化生产。
“这个产业(云南茶业)实际上前几十年被带偏了,他们把云南的茶都当成了劳力士!全民都去做劳力士了(奢侈品),那你可能有那么大的市场吗?”
钟睒睒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是有共鸣的。
很久以来,我都觉得自己跟“喝茶”的世界无关,背后很大的原因,就是茶被塑造成了一个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果不知道或没喝过一些顶级茶,似乎就无法心安理得的表达:我是个喜欢喝茶的人。但我又分明清楚的知道,只要外出,我就会下意识选无糖茶。
我喝过的茶不少,却不知道如何有底气的说出:我知道好茶应该有的滋味。
像钟睒睒说的,最基础的好茶,其实不需要过度的人工干预,也不需要复杂的炒制发酵工艺。适当改变炒制方式和茶原料,就能让一整片茶山拥有万千回味。
东方树叶的做法,是先以高出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无量山的达标鲜叶。它们相信,改变本地茶农生存情况的唯一方法,就是溢价收购。通过溢价收购,来打破农民传统思路:农民为获得更高收益,重新拾起对种茶的热情,也会愿意主动学习科学种茶的知识,从而提升茶叶品质,让好茶的产出更稳定,也才能让更多的云南茶收获原本应有的品质认可。
然后就是在云南建厂。东方树叶总共在云南投资建立了5座加工厂,每座都引进全自动化的机器,将茶叶加工流程全部工业化——专利的动态烘干机,用来精准控温,确保茶叶含水率低于6%;揉捻机也通过计算机设定参数,确保茶味的同时,回甘也能很好地被保留。
最后产出的成品茶,用我这样普通人的话说,就是“不苦,不涩,很香,有点甜”。用社交媒体上很多老茶客,或者从事茶行十几年的老板原话说,就是“它的茶香,茶的滋味浓强度,还有它的清爽度,回甘生津的感觉,对于我这种老茶客来说,都是非常愉悦的。”
新闻里还报道,东方树叶如今每年销量超过10亿瓶。我相信,这也是无量山出好茶最有力的证据。段誉当年怕再也不会预料到,那场被他批评为痴妄的无量剑气比拼下,竟有着如此偌大的一片江湖,一片茶香暗涌,以及极有可能改变和颠覆全球人喝茶习惯的真·无量江湖。
看见自己平日买最多的无糖茶品牌被央视专访,了解到背后还有如此复杂深刻的故事,我心里升腾起了一丝暗爽 —— 就像自家楼下从小吃到大的面馆获得了米其林餐盘的推荐,小小的骄傲油然而生。
过去我喝得最多的是乌龙茶和红茶,清爽度恰到好处,还能提神。无论是上班路上,还是去四五线城市出差,只要口渴就会来上一瓶。在我看来,它最大的好处就是普及度极高,500ml一大瓶才4.5的价格,也是同类产品中最实惠的 —— 好喝不贵,天地良心。
不过看完纪录片,我感觉今年夏天或许可以多试试茉莉花茶。毕竟茉莉花茶里70%的茶胚都用了无量山的茶,我很好奇无量山的茶叶,究竟是什么味道?
前阵子在公司,还发现了一个让我意外的现象:公司里买东方树叶最多的,并不是我们这群中年人,而是00后,成箱买囤在办公桌下面。我问他们囤那么多干嘛,公司毕竟有茶水间,他们的回答,让我看见了一个全新的茶饮世界:
“这不比自己泡茶方便。而且喝一半后,里面加点纯牛奶,就是最干净的自制奶茶,健康又快捷,我最近下午茶馋都这样喝。”
“还有一种喝法,先把茶喝一半,加入冰块和威士忌后,好喝程度堪比外面酒吧几十块一杯的鸡尾酒。” 是另外一位00后男生给我的建议。
所以不仅是纪录片里云南景东的茶农日子好起来了,远在城市里的我们,日子也是好起来了。随手一摇,好喝有创意的奶茶和鸡尾酒就到手。我们这代的不谙江湖世事的普通人,也能点点滴滴地,享受到中国茶江湖改变带来的快乐。
对了,那部采访钟睒睒的《对话》纪录片,最后其实也有一个金庸式的结尾:在无量山顶眺望,澜沧江两岸延绵数十公里的茶园宛如绿色绸带。主持人追问钟睒睒:“看完了水,又在看茶。七十岁的您下一个目标是看什么呢?”
钟睒睒眼角的褶皱里透出茶农般的执拗:这个茶有得看,看不完。
本期作者| 斯小乐
编辑|斯小乐、何小荷 视觉/创意|BOEN
摄影|东方树叶、斯小乐、小红书@东方树叶、《对话·创新中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