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倒计时“三、二、一”,用空酒精瓶打造的火花塞模拟点火装置爆发出“嘭”一声响,瞬间瓶内酒精被点燃,纸团“嗖”地从瓶口飞离出去。“老师,快看!纸团真的被神奇的力量推出去了!”四年级学生才让卓玛捂着耳朵惊呼;常见的泡面桶加装了线圈和磁铁,摇身一变,成为了“会唱歌的乐器”,当悠扬的旋律从泡面桶中流淌而出,教室瞬间变成音乐的海洋,学生的脸上洋溢着惊喜与好奇……
“教师们用自制实验教具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科学,点燃了学生们的科学兴趣和热情。”4月15日,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研究团队党支部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官鹅藏族小学党支部共建主题党日活动现场,官鹅藏族小学校长杨文礼动情地说。
活动中,西北师大教师教育研究团队教师王太军为师生带来了科学讲座,演示了“神奇的空气力量”“会唱歌的泡面桶”等生活化创新小实验,通过借物用物、自组物件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
今年是西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星火”社会实践团队艺术帮扶官鹅藏族小学的第十二个年头。2024年暑期,“星火”社会实践团队队员吴雯静站在黑板前,用粉笔画下一座陡峭的山峰,又在山脚下添了几簇野花。“你们每天爬山路回家时,会不会好奇石头为什么有裂缝?野花为什么朝着太阳开?”她话音未落,坐在角落的男孩丹增突然举起手:“老师!我阿爸说,山上的泉水冬天不结冰,是不是和太阳没关系?”这个问题让实践队员们惊喜不已。
于是,团队临时调整课程,带着学生跑到学校后山的溪流边,用温度计测量泉水与河水的温差,用石块模拟地热实验。丹增蹲在溪水旁,小心翼翼地将实验结果记在本子上,歪歪扭扭的笔记旁还画了一朵格桑花。这些细碎的改变,被官鹅藏族小学的教师看在眼里,“以前上科学课,我只能照着课本念‘水的三种状态’。现在孩子们会追着我问:老师,牦牛奶结冰时会不会疼?”
同样,令西北师大师生意外的是学生给予他们的“反向馈赠”,才有了这次党支部联合共建,团队教师将高校实验室的“高精尖”转化为藏乡课堂的“接地气”。西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苏丽蓉表示,双方将立足学校特色,聚焦科学教育新课标实施与科学教育课程研发,通过共建教师研训平台、开展地区教育课题联合攻关,实现高校科研优势与基层教学实践的深度互嵌。同时,常态化开展主题党日、教学研讨等活动,以点带面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区域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活动期间,西北师大教师教育研究团队党支部书记高建波和官鹅藏族小学党员教师就PBL(以项目为导向的学习)教学模式在自然科学课程中的实践应用进行研讨。他表示,在科学教育领域,要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向主动探究,小学教师的实践经验反哺高校课程改革,形成螺旋上升的教育共生链,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老师,暑假还能再见吗?”在深山里,这场跨越十余载的“星火之约”,正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心与心的相互照亮。“教育,从来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种。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是被点燃的那束光。”“星火”实践团队指导教师杨雅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尹晓军)
作者:尹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