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中药科技学校组织药学系2024级高职中药学专业师生奔赴大别山实践基地开展为期一周的野外实践教学活动。专业教师吴小菲、郭庆、桂向中、苗春付等带队。副校长贾效彬参加并指导活动。
此次实践活动将课堂搬到大自然中,让师生在青山绿水间感受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学生们通过野外识药、辨药、采药和制作标本,促进对药用植物资源的认识,磨砺了艰苦奋斗的品格,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他们在实践中收获了知识,提升了技能,增进了友谊,展示了青春风采。
大别山区拥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被誉为“天然药库”,是理想的野外教学课堂。专业教师充当“领路人”,带领学生穿梭于郁郁葱葱的密林间。扎根于石缝中的小草,缠绕在树干上的嫩蔓,摇曳在暖风里的枝条,绽放在溪水边纹着白绒的花蕊,无不蕴含着药用植物的奥秘,激发着学生们的求知渴望。每当沿途中遇到形态各异的药用植物,老师就会停下脚步,详细介绍其名称、药用价值、识别要点和生长习性。学生们认真聆听,不时提出问题,拿出纸笔和相机记录,不放过任何细节。
采集药用植物不仅考验体力,也是对毅力的磨砺,更是对大自然深深的敬畏。一花一草一叶,虽平凡无奇,却是治病良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博大智慧。此行虽辛苦,学生们却收获满满,学会了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传承了先贤智慧,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宏伟。
制作标本不仅是保存采集到的药材,更是对中药知识的传承。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小心翼翼地采集不同的药用植物。制作标本时,需对药材进行简单修剪,去除枯枝烂叶,再把每一片叶子都铺平后再固定在标本纸上,并记录下其名称、种属、药用价值、采集人等信息。
采集结束后,师生们围桌而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巩固消化。从叶片的形状、茎的质地,到花的颜色、果实的形态,每一个细节都是讨论的焦点。大家发表见解,提出疑问,分享观察所得,思维在碰撞中不断深化,知识在交流中逐渐丰富。学生们纷纷表示,“在这次实践中,我见到了很多课本里的中药材,像补气养阴的黄精、清热解毒的八角莲、舒筋活络的络石藤、息风止痉的天麻等,真实的触摸和观察让我对中药材有了全新的认知。”“这一次,我不再是教室里的听众,而是大自然的探索者,每一个新发现都让我兴奋不已。”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走进了药用植物的生态环境,在天然课堂中学习,检验了理论知识。大家在触摸中了解不同植物的形态特征,在老师指导下辨别相似物种的细微差异,在采药过程中理解“适时采收、合理利用”的重要性,感知传统采药人的智慧。
在活动中,贾效彬寄语大家以实际行动自觉践行新时代中医药人的使命,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汗水浇灌技能,真正把论文书写在大地上。他希望学子们在实践中保持严谨态度,既注重专业能力的锤炼,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探索自然奥秘的同时,深刻体会中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成为知行合一的中医药人才。
在实践考核阶段,指导老师精心采集了20种形态各异的药用植物作为考题。考核采用“限时盲测”方式,每名学生须在1分钟内准确识别并描述每种药用植物的种名、科名及主要药用价值。学生们纷纷施展“望、闻、摸、尝”的专业技能,紧张而又专注。郭庆老师强调,考核不是目的,而是希望大家将知与行有效结合,真正掌握眼观、手触、心记的辨药本领。
安徽中药科技学校一直重视实践教学,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为中药行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本次实践活动前,校党委书记侯广宇等校领导前往实践基地实地考察、调研、确认活动的安全性。担负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团队精心设计教学日程,进行实践动员会,制定了详细的实践方案和安全措施预案。
(梁斌 苗春付 张秀礼 本网记者徐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