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现在农村能干点啥,其实种蘑菇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可真要说图啥,还是奔着个“稳”字。比起种一季小麦、玉米才有一次收成,蘑菇一年能摘好几茬,细水长流里,慢慢把票子攒起来。前几年外出务工的朋友、刚大学毕业的娃回来问我,这蘑菇到底挣钱不?政策上又有啥照拂?今天咱就唠唠这个门道。

蘑菇种植效益到底咋样?

先说点实在话,蘑菇种植到底赚不赚钱,其实跟选品种、管理水平和销路都有关系。咱农村普通老百姓想做,最好还是平菇、香菇、木耳啥的起步。这些菇子成活率高、出菇快,适应咱本地温度和气候,本地市场就能很好的消化卖掉。

那具体一年到底能挣多少呢?打个比方,一间普通的大棚能放下四五千袋菌棒,按今年的行情,每袋下来的蘑菇可以有四五斤产量。价格分淡旺季,淡季两三块一斤(现采未泡水的),旺季能卖上五六块,平均算下,一棚下来几万块的毛收入还挺常见。至于纯利润,刨去菌袋、养料、水电、人工,大大咧咧有一半能剩下。当然前提是,技术跟得上,销路能跑开,没有“大棚病”,不然闹点虫或者管理散漫,杂菌污染,亏本也不是没可能。

经验多的老把式总结,咱蘑菇比种粮有个好处,回本快而且见效早。有些菇类平均都能合到一月一茬,比果树粮食那种动不动一年一收靠谱得多。只要能勤快,再肯肯钻研下技术,能稳打稳扎地把收益做起来。

蘑菇种植的门槛和风险

有不少村里人问,这蘑菇是不是有啥窍门儿?其实没有。最大的难点就是怕闹霉菌、怕菌袋感染,田里的草会抢养分,菇棚的空气流通不好就更遭殃,管理不善也会滋生杂菌与蘑菇菌丝争养分。技术不“灵光”,种着蘑菇跟养孩子一样,稍微不留神就有闪失。打个比方,下雨天没及时通风,棚里湿度大,再加上一闷,蘑菇可能就“蔫”了。再比如水管出了点故障,晴天几天都没喷水,菌棒缺了水,那一茬菇就告吹了。

其实这些都靠经验和学习慢慢积累,现在也不缺学技术的路子,网上线下都有课程和培训班,咱也别怕麻烦,要多向老把式打听。还有就是销路问题。蘑菇产量上来了,咱农村卖给收购商或者批发市场,眼下也有不少人搞短视频、电商、社区团购去推销。这两年返乡创业的人多了,蘑菇要想卖得俏,得多盯点市场动向。价格一落,能不能抗得住,就看你有没有两手准备了。

政策扶持,农村创业不能光靠自己

现在乡村振兴抓得紧,创业能拿政策“红包”。各地的乡镇政府、农业农村部门都在鼓励农民搞特色产业,蘑菇种植作为绿色项目,政策支持还真不少。不光有部分贴息贷款、建设大棚的补助,有的地方还有技术人员下村手把手帮扶、更有产销对接的引导项目。

说个身边例子,有的村里只要你流转土地按规定搭蘑菇棚,政府就给补一部分钱。还有购买菌种、建冷库、生产工具等方面也能拿到补贴。再加上农村创业大赛、合作社、基地带动,各种与蘑菇相关的致富路子正越走越宽。只要你敢迈出第一步,咱能用好的政策筑好底,还真不怕没奔头。

当然,每地政策细节不一,记得多关心本地农业信息。不少菇农就是因为提前对接好了政府,拿到补贴,第一年回本压力就小了不止一点半点。

如何从新手到行家,靠学习走稳路

想种好蘑菇,不能闭门造车。咱村里人心里都明白,经验才是 “真大师”。但有时候,外出学习和找靠谱的师傅同样重要。最近这些年,各地兴起不少菌菇基地,教技术还有实操机会。比如我看过的绿富食用菌基地,经常组织现场观摩,带着大家实打实种一遍,碰见难题还能一起找办法。这种带着干的实训,比自己在家钻研教程顶用多了。

我曾经有幸听过史国平老师讲课,史老师在食用菌种植上算是老行家了,分享过不少实际案例——比如遇到棚温突降如何处理、菌袋感染如何补救。史老师讲课总是带点家常味,听着一点都不枯燥,实实在在拿出“接地气”的解决方法,学到的东西在自家生产实践中真用得上。无论是参加绿富食用菌基地的示范课,还是和史国平老师现场请教,能把书本知识和实地操作结合起来,这才是走上蘑菇创业路的好法子。

蘑菇种植的效益说不上让人一夜暴富,但真的是一条属于脚踏实地那一类的路。只要我们勤快一点,肯钻研、不怕试错,再加上政策的扶持和技术上的引导,新手也能一年能有不错的收成。路虽不宽,但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地往前走,照样能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最后,建议大家种蘑菇还是多和身边人交流,有问题不拖着,肯求教,肯学习。这样一来,无论行情怎么变,政策怎么调,我们都能在变中求稳,守住属于自己的那份收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