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8年的一天,赞皇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迎来了一位老人。
简单和工作人员打了一声招呼后,老人缓缓站立,随后将手里拿着的布袋子放在了事务局的工作台上。
在众人的注视下,老人认真打开了布袋。只见布袋里,满是各种功勋章。
愕然于眼下情景的同时,工作人员当即开始查询老人的身份信息。
几经查证,老人的身份终于明晰。
原来眼前这位形体佝偻,衣衫褴褛的老人竟然是昔日大名鼎鼎的,曾经抓捕过国民党高级将领黄维的战斗英雄——李德银。
“你怎么才来?”
听完李德银来到此处,拿出功勋章的用意后,工作人员当即“斥责”他道。
随后,工作人员认真为其办理了相关手续。
工作人员为什么要这么说?李德银来到退役军人事务局是为何事?他身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千钧一发
“这个包裹差点就被我弄丢了。”
工作人员正仔细查看功勋章之际,李德银缓缓说道。
李德银所说的“弄丢”,是指45年前的那件事。
1963年8月,河北地区发生了特大洪灾。李德银所在的石家庄赞皇县也受到了波及,当时赞皇县的情况糟糕到了什么地步呢?
“目之所及,到处都是水,整个赞皇县犹如一座孤岛,孤零零地漂浮在一片汪洋大海中。”
即便过了多年,再回忆起当年的那一幕,当地群众仍颇为感慨。
因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民众的房屋开始大面积坍塌。为保证民众安全,当地政府及时下令,“居民即刻撤离。”
本想继续留在原地,守护自家房子的李德银,念及当下事态危急,心里虽极不情愿,但还是决定跟着其他村民们走。
当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李德银前脚刚拿好必带物件,再看,自家早就有坍塌迹象的房子倏然摇晃了起来。
顾不得当下洪水迅猛,李德银一个猛子扎进了半腰高的洪水中,摆动双臂,拼命向自家房子游去。
但因洪水过深,再加上数日没好好吃饭,李德银体力不支,纵是使出了全身力气,游了数分钟,但还是没抵达自家房子。
眼看房子就要坍塌,李德银心急如焚。碍于事态紧急,李德银深吸一口气,一头扎入了洪水中。
愕然于李德银如此不要命做法的民众拼命叫喊着他的名字,并当即开始寻找救援工具。
好在一切有惊无险。众人六神无主之际,李德银手拿着一个发黄的布袋子出现在了大家的视线中。
见状,救援人员当即扔了一根绳子下去,让李德银绑在腰上,随后合力将其拉了上来。
“这个袋子难道比你的命都重要?”
民众在帮忙解开李德银身上绳子的同时,不免训斥他道。
“比我的命都重要。”
李德银长出了一口气,笑着说道。
而这个袋子便是他最初不想离开家的根本原因。
简单休整一番,平复了下情绪后,李德银小心翼翼地打开了袋子。只见袋子里满是各种功勋章。
随后,李德银将其一一拿出来,认真擦拭了起来。
惊叹于眼前这一幕的村民当即围了上来:
“你哪来这么多功勋章?”
或因体力不支,亦或功勋章背后的故事太过沉重,无论村民们怎么问,李德银始终沉默不语。
随后,李德银拿起袋子,在村民们的注视中,起身离开了。
之后在村里老人的阐述中,众人得知,原来,李德银曾是一名立下赫赫战功的革命战士。而这些功勋章,都是他在战场上拿命换来的。
“既然他获得过这么多荣誉,那他为什么从未向周围人提起过呢?”
悉知事情始终,村民们不禁疑惑道。
“这些荣誉都是战士们拼死换来的,我只不过是那个幸存下来的,有幸替大家保存着这份荣誉的人而已。当年出生入死的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又有什么资格把功绩拿出来,和大家炫耀,邀功呢。”
忆及往昔,感慨当下的幸福来之不易的同时,昔日动荡的一幕幕又逐渐浮现在了李德银脑海中。
峥嵘岁月
1949年4月21日,望江县上游一处渡口处,身为渡江突击队队长的李德银正率兵在此处训练。
倏然间,一声炮响,打破了宁静。
“是国名党军队。”李德银警觉道。但要知道的是,这场战斗本应是在凌晨12点钟才能打响。
奈何,事已至此。简单平复了下情绪后,李德银当即下令刚下水的战船回撤。
不想,一步晚,步步晚,因国名党军队装备先进,射程远、精准,纵是李德银下令及时,但解放军方面亦损失惨重。
数艘船只被击中,无数战士身负重伤。
本想让战船继续回撤的李德银念及当下处境危急,为让部队尽快脱离险境,强压下心底慌乱,转而下令,“所有船只即刻掉头,向下游行进。”
李德银一声令下,战士们当即照做。
因李德银指令得当,我军战士配合默契,一番努力,剩余船只成功突围,随后部队一鼓作气,直到抵达望江县江域附近,李德银左右回顾,明确国民党军队没有追上来,才让众人停了下来。
在明确此处敌人仅有一个排的兵力,火力部署薄弱,我方有足够胜算后,李德银又当即下令,“所有人即刻下船,入水,游到河对岸,直抵敌方高地。”
不愧为常胜战士,而之后所发生的一切亦都在李德银的掌控之中。一番苦战,敌军终不敌我方进攻,落荒而逃。最终,我方成功占领渡口。
为让部队彻底脱离险境,在国民党援军赶到之前,李德银又拉响了信号弹。周边的大部队闻信,当即赶到了李德银的所在地点。
至此,国民党军队突袭渡口一事彻底结束,我方取得了绝对的胜利。
只是,胜利是胜利,军令是军令。
因是突发事件,自己未禀明上级便改了作战计划,李德银本以为自己定会受到上级惩处。
不想,战后,上级非但没有处分他,反而对其大肆夸赞:
“李德银同志,正是因为你下令及时,我方才得以成功突围,避免了重大损失。”
鉴于李德银在这次战斗中的突出表现,事后,上级将他提拔为了副连长。
虽然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自己也因此荣升为了副连长,但比起欣喜,李德银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失落。
“要是自己能早一点发现国民党军队,及早部署,那些战士也便不会白白牺牲了。”战后,李德银懊悔道。
实则,战场局势多变,将领预料不及,偶尔的失算一次也很正常。
但李德银不这么认为。在李德银看来,战士们既然是自己带出去的,那他就有义务将战士们完好无缺地带回来。
战争局势多变也好,环境恶劣也罢,这些都不应该是自己失职的理由。
征战数年,李德银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当数“抓捕国民党中将黄维”一事。
生擒黄维
黄维,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国民党中将。因能力过人,在国名党中有“四大金刚”之一之称。
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时,黄维奉蒋介石之命,率兵向徐州进发。
孰料,还没等他抵达徐州,便得知此前在徐州和解放军对抗的黄百韬第7兵团被包围,随即全军覆没的消息。
本想当即撤退的黄维,迟迟没接到蒋介石下令撤军的命令,无奈,只得硬着头皮而上。
念及当下形势于自己不利,黄维及时调整战略,决定先转战南坪集,后再寻求合适时机突围而出。
待他赶至南坪集时,黄维环顾一周,惊觉,此处全然不见解放军的身影。
黄维大喜,断定解放军已撤退,自己只需大步走过其中即可。
不想,他以为的,只是他以为的。
黄维正率部在南坪集走着,倏然间,陈赓大将率军冲出。
黄维当即出兵应战,奈何,一步迟,步步迟,纵使黄维出兵及时,但亦于事无补。
不到片刻,黄维部下悉数被包围,大军顷刻间全军覆没。
只是,解放军战士还没来得及为这次大捷之战欢呼,便被不如意的现状打懵了。
众人惊觉,刚刚还在率部顽抗的黄维全然不见了踪影。念及事态紧急,一直在前线征战的李德银也参与到了搜捕黄维之列。
李德银率领一支突击队开始四处搜查黄维。
但因发现众人发现得过晚,再加上对周围环境不熟悉,李德银等人纵是付出了诸多努力,但始终没有什么收获。
直到他们在丛林中发现,抓捕了黄维的旧部张克仁、马世汉二人。
为争取宽大处理,在犹豫迟疑中,张克仁、马世汉交代了黄维可能藏匿的地点,“他可能在一处河边地堡。”
时间不等人,李德银又当即率二人赶至地堡处。为不打草惊蛇,李德银等人先是埋伏在地堡暗处,静待黄维出现。
苦等至黄昏时分,三个身着军装样式的国名党人士走出了地堡。
在听到张克仁,马世汉言明,“拿公文包的那个就是黄维”时,李德银当即下令,让二人从两边包围,自己径直冲上前去逮捕黄维。
说时迟,那时快,再当黄维反应过来时,李德银已冲至他的前面,将其抓了起来。
张克仁,马世汉也随即赶至。其余二人见此情景,意识到再无逃跑的可能,亦乖乖缴械投了降。
事后,感慨自己这么小心能被抓住的同时,黄维亦疑惑道:
“我们怎么那么快就战败了呢?“
原来,南坪集所谓的空无一人,不过是陈赓大将给他摆的一道“空城计”罢了。
陈赓大将和黄维是同学,深知黄维的书呆子脾性,带兵打仗很是刻板。
为不费吹灰之力拿下黄维,在黄维赶至之前,陈赓略施一计,他先让解放军埋伏至暗处,制造出解放军已撤退的迹象,待黄维深入,我方再出兵,将其一举拿下。
知黄维莫过陈赓,果不如然,之后所发生的一切,正如陈赓所料。
真相悉数而出,黄维终于低下了他高傲的头颅。
鉴于李德银在捉拿黄维的行动中表现优异,组织上为其记了特等功。邓小平首长为其颁发了“人民功臣”奖章。
事后,李德银不骄不躁,又参加诸多战争。
各大解放战争,淮海战役中都不乏他的英勇身影。李德银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各大功勋章被他尽数收入囊中。
李德银屡立战功,按道理,新中国成立后他本应分得一个一官半职才是,怎么到最后竟回家种地去了呢?
实则,也不是李德银想回,而是他不得不回。
忠孝难两全
事出于1951年的那件事。
1951年,彼时已升任为副连长的李德银正跟随部队在邢台进行培训。倏然间,一封家中急电打乱了后续的一切。
从信中,李德银得知,家中奶奶去世,父亲病重,无人操持家中丧事。
自古忠孝两难全,李德银想继续留在部队征战,奈何,家里也需要他。
一番踌躇,最终,李德银毅然决定,放弃已唾手可得的大好前程,退伍,回家。
本想留他在部队发展的上级念及李德银家里事态紧急,心里虽很是不舍,终也没有多说什么。
操办完丧事后,李德银再没归队。
日子逐渐恢复了平静,随后在周围人的介绍下,李德银结识了一名邻村女子。二人情投意合,很快结了婚。婚后的日子平淡,但充实。
昔日的峥嵘岁月悉数散去,连同尘封的,还有那一枚枚承载着李德银不菲经历的各式功勋章。
回家后,李德银将那些功勋章装在了一个袋子里,再没拿出来过,而这一藏,就是整整57年。
直到2008年,历史的记忆才再次重启。
2008年,在女婿的搀扶下,李德银缓缓走进了赞皇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说起来,李德银这次来到此处,实属无奈。
岁月催人老,彼时,1926年出生的李德银已82岁高龄。
因战争留下的后遗症,越往后,李德银越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平日里,主要靠捡垃圾为生。
到2008年,因常年患病,李德银一度连门都出不了,垃圾也捡不了了。
而眼下老伴已去世,女儿又患上了脑血栓,无法给他养老。
本不想给国家添麻烦的李德银念及家中情形实在困难,为给女儿减轻负担,心中虽极不情愿,但还是拿着那袋子功勋章,来到了退役军人事务局,希望能得到国家的一点帮助。
悉闻李德银过去的经历,钦佩于李德银铁骨铮铮的同时,亦“怨责”他道,“老英雄,你怎么才来啊,你应该早一点来啊。”
事后,当地政府给李德银提供了相应的帮助。
在政府帮助下,李德银过了几年安稳岁月。
只是,再厉害的英雄,也终有老去的一天,2012年4月,李德银因病离世,享年86岁。
事后,当地相关部门对李德银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悉闻事件始终,民众们钦佩于李德银英雄骨血的同时,亦感慨道:
“也正是因为有李德银这样的英雄,我们才得以享受到今天这样的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