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下午,佛山市深化市场监管领域融合监管改革新闻发布会在市新闻发布厅举行。市市场监管局及市司法局相关人员出席发布会,介绍佛山市市场监管领域推动融合监管改革工作情况及主要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佛山新闻网吴昔芳/摄
目前,佛山经营主体数量超170万。如何优化营商环境、减少检查频次,切实减轻企业和基层负担?佛山有招数。
“智慧中枢”上线
“数据跑腿”代替“人工跑腿”
通过科技赋能精准监管,佛山市市场监管局以搭建覆盖市、区、镇(街)三级的市场监管一体化监管平台等方式,实现了监管的“三个升级”。
01
数据互联互通
构建“一企一档”全景画像,归集许可注册、业务监管、行政处罚、投诉举报、年报报送等数据,经过数据治理,形成标准统一的企业信用数据库,日均处理数据超50万条。
02
手机、电脑均可查
创新开发“佛山市监”小程序,可通过PC电脑端或手机移动端操作,全程电子化和全链路留痕,避免重复录入、多头报送等问题。自小程序使用以来,累计注册使用人数超5.68万人,监管人员、企业端、银行端的日均活跃用户超过8000人;检查平均耗时压缩63%,节省人力成本、车辆、耗材等财政支出超1亿元。
03
企业风险早预警
构建佛山本地化的“通用+专业+公共信用”三维信用风险模型,100%覆盖全市超170万经营主体,通过合理确定、调整抽检比例和频次,能合并检查的,不重复检查;能联合检查的,不多头检查;能通过非现场、信息共享、智慧监管等方式监管的,不入企实施现场检查。
创新“三融机制”
让检查更贴心
针对行政检查事项多、频次高、随意性大等痛点,以双随机“一单两库”(“一单”即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两库”即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为抓手,创新推出“事项-对象-场景”三维融合监管机制,带来了以下几大便利:
便利①
精简检查事项,为涉企减压
涉企行政检查事项从原来932个事项、228份检查表,清理合并至130个事项、76份检查表,检查事项压减86%、检查表压减66.67%,在法定权责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履职更加清晰规范,有效提升监管透明度和公信力。
便利②
进一次门、查多件事
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开展日常检查,推广“局内合并检查+跨部门联合检查”模式,原来不同业务条线分别去同一家企业开展行政检查,通过融合监管对象主体名录库,可以一同前往、一起检查,减少涉企不必要打扰。
便利③
复合经营场景监管,实施“一单覆盖”
针对零售药店、商品交易市场、商业综合体等复合经营场景,涉及多个经营主体或多个检查事项,按照“一场景一清单”集成监管模式,联合开展检查,减少检查频次,提高“一次性”问题发现率。
热点问题回应
Q:
融合监管改革可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有效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干扰,请介绍下具体如何落实。
佛山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叶奕茂介绍,近年来,佛山市市场监管部门一直致力于规范检查手段、提高监管效能、降低涉企干扰,不断完善健全行政监管措施和机制,从“人工智能+双随机”到融合监管改革,无一不是为了实现“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有感服务,无感监管”目标而进行的创新与实践。这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的主旨和方向是同向而行、紧密呼应。
“人融”,推动实现“一专多能”。全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探索以有限的监管资源开展高效的市场监管工作。以陈村开展融合试点为例,与以往多股室执法模式相比,融合监管模式让涉企检查次数减少44%,出动检查人员数量减少43.59%。
“事融”,从源头上遏制乱检查。起草制定《佛山市市场监管局行政检查事项清单》,包含行政检查事项主项69项、子项130项,打通监管业务壁垒,大幅削减对同一经营主体重复检查的几率。
“业融”,多事合查减少入企频次。推动检查场景融合,对较为集聚的多个经营主体或涉及多个领域检查事项的,建立零售药店、商品交易市场、商业综合体、工业产品企业、食品生产企业等“场景式”检查事项清单,按照“一场景一清单”方式,推动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Q: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提到要优化“综合查一次”,佛山也有推行实施该制度,主要通过哪些措施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和融合监管改革有什么关联性?
佛山市司法局四级调研员涂水冰介绍,佛山市的“综合查一次”制度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推动实施:
完善检查机制,降低行政检查频次。“跨部门综合查一次”方面,出台事项清单和企业清单,覆盖32个重点执法场景、20个执法部门,明确发起单位、联合单位、检查内容等要素,压实执法主体责任,实现多部门“综合会诊”。“跨层级综合查一次”方面,三水区将佛北战新产业园大塘化工园区作为改革试点,设立综合执法工作站,联合区相关执法部门和大塘镇开展“综合查一次”检查。
优化执法服务,深化包容审慎监管。出台第四版减免罚清单,探索实施执法观察期制度,2024年,全市行政处罚同比增长16.01%,但罚没金额同比下降0.41%,包容审慎监管成效显现,企业法治获得感显著增强。
科技赋能监管,持续提高监管效能。以“粤执法”为依托,充分发挥信息化降本增效优势,运用无人机执法、智能化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提高检查效能。
强化执法监督,严格规范执法行为。目前,佛山已开展涉企“乱罚款”专项整治、评查近三年涉企行政执法案件1100余宗,收集梳理涉企执法问题线索并核查反馈、督促整改,制发复议意见书、建议书、提醒函26份。设立执法监督联系点47个、选聘执法监督员59名,畅通企业诉求表达渠道。
Q:
近年来,多地政府都致力于打造服务型政府,促进企业发展、激发企业活力,请问融合监管改革立足于服务企业、服务发展,如何为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再造一个新佛山”提供坚强助力?
佛山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叶奕茂介绍,当前这项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到了解难题、闯难关、啃硬骨头的时候,接下来,主要抓好四方面工作。
构建全链条融合监管体系。高效整合基层在特定场景涉及的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等多个事项,监管人员只需录入一个融合检查记录表单,后台通过技术手段将融合检查表自动拆解为各类单项检查表、智能匹配标准文书,进一步减轻基层工作负担。
规范行政检查标准程序。进一步优化完善佛山市场监管智慧一体化平台,事前制定检查方案并报行政执法主体负责人批准,情况紧急、需要当场实施的,及时报告并补办手续;事中出具检查通知书、“扫码入企”数据上传、双人执法/出示证件、制作现场检查笔录;事后及时将行政检查结果告知企业,更多采用柔性执法方式,对依法可以采用提醒、告知、劝阻等方式处理的,同时根据包容审慎原则不罚或者免罚,对问题突出的案事例予以通报曝光。
数字技术赋能智慧监管。试点AI监管、大数据预警等非现场监管,探索对综合信用评价好的经营主体开展书面、远程核查监管。对不涉及安全、生命健康的行业领域,建立“无事不扰”清单,对可通过信息共享核验的事项,原则上不入企检查,减少入企检查频次。建立“非现场+现场”联动工作机制,通过数字化赋能经营主体风险评价,对非现场检查中发现的较高风险对象,采取进一步现场精准监管排除隐患。
深化信用标注试点示范。出台《佛山市信用标注体系管理办法》,涵盖主体资质画像、经营发展动能、风险靶向监管、关联风险联防、信用生态评估五大分类,对检查对象进行标签化管理,探索智能生成“一企一档”信用标注报告,形成经营主体“全景画像”档案,探索拓展信用融资、信用数字产品等应用场景,提升服务监管、服务企业、服务发展水平。
佛山发布编辑部
来源:佛山市新闻发布厅
编辑:莫秀珊
审校:冯翠萍、李敏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