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智编译

导语:

在当今大国竞争态势升温的背景下,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者正在尝试通过拉拢俄罗斯来抗衡中国。作者指出,这一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中俄关系已建立在深厚的战略伙伴基础上。中俄两国的合作日益加深,尤其是在能源、国防和贸易领域。此外,试图拉拢俄罗斯将使美国与其欧洲盟友关系恶化,损害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作者强调,当前的中俄关系与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不同,美国无力通过拉拢俄罗斯来削弱中国的实力,这一策略不仅不可行,还可能对美国利益造成损害。

本文编译自《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网站评论文章,原标题为《中俄关系难以分裂》(China and Russia Will Not Be Split),作者迈克尔·麦克福尔(Michael Mcfaul)和埃文·梅代罗斯(Evan S. Medeiros)。文章略有删改,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思考,与公众号立场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许多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者都幻想着成为下一个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一直以来,基辛格被视为敏锐洞察地缘政治、执着奉献外交事业的模范人物。他擅长通过重大交易撬动全球格局,而最能体现基辛格外交手腕的,无疑就是1972年促成中美关系正常化。

随着大国竞争再度升温,如今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希望通过上演一场“反基辛格式”的外交操作,来复刻当年的成功。他们试图拉拢俄罗斯,以抗衡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2021年,大西洋理事会发表了一篇极具影响力的论文,其作者是一位匿名的前美国政府官员。如他所提及,美国正在“调整其与俄罗斯的关系”,在他们看来,牵制中俄合作进一步深化符合美国一直以来的利益。


特朗普政府在其正式执政的头几个月里似乎非常热衷于这个主意。美国国务卿马可·鲁比奥(Marco Rubio)呼吁,与其放任俄罗斯彻底依赖中国,美国还是要同俄罗斯“建立一定关系”。打造并发展一个“反基辛格”范式的外交操作也是特朗普总统向俄罗斯总统普京示好的完美说辞。美国人民普遍不喜欢普京,但特朗普政府认为,如果对俄罗斯的“示好”能被包装成一种“务实的政治操作”,甚至带有几分“基辛格式”的风格,美国人或许会欣然接受。

按照特朗普政府的设想,离间中俄关系、使权力天平向美国倾斜,这听起来很有吸引力,但从现实情况来考虑,这是个非常糟糕的主意。最为关键的是,将当下的局势与20世纪70年代的冷战时期进行类比,这一举措存在明显谬误。如今的中俄关系不仅没有出现类似于历史上的摩擦,反而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关系。更何况,在美国的二元对立思维下,中俄都被视为美国的“威胁”,而两国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已经构建起了制度化的合作关系。俄罗斯没有任何理由,为了与美国建立一种或许在特朗普2028年任期结束后就会消失的关系,而放弃中国在俄罗斯民生经济与国防工业方面广泛、具体且稳定的支持。

此外,如果美国无法“离间”中俄,那么与克里姆林宫的新和解也不会给美国人民带来多少实际利益,反而会让美国的其他利益付出高昂代价。普京永远不会协助美国遏制中国;相反,在重建俄罗斯经济和军事的同时,他更可能利用美国对改善美俄关系的渴望,而达成某种目的。美国争取俄罗斯的过程本身就可能对美国的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因为任何美国对俄罗斯展现出来的“友好”都会将欧洲推远。军事上,俄罗斯能提供给美国的远不及北约;经贸上,与欧盟相比俄罗斯更是次等的贸易投资伙伴。


事实上,与中国恢复邦交的念头起源于尼克松,而非基辛格。1967年,早在尼克松成为总统之前,他就曾在《外交事务》中写道,“美国的任何亚洲政策都必须紧密应对中国的现实情况”,美国“绝不能让中国永远置身于国际大家庭之外。”尼克松之所以能假设想与中国和解,是因为彼时中方领导人也认为和解颇有必要。尽管美国仍然对中苏关系心存戒备,但中苏关系在当时正趋于紧张。然而,如今中俄关系早已今非昔比,没有所谓“间隙”可以来挖掘利用。

现在,中俄领导人对全球政治有着共同的愿景,并且面临着美国试图分别遏制俄罗斯和中国在欧洲和亚洲影响力的挑战。中俄一致认为,美国对各自内部稳定与外部安全构成最大威胁,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过多的权力,并且在某些方面已经过度干预。尽管特朗普本人可能并不致力于将意识形态“武器化”或维系所谓“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但一个新总统的出现似乎难以抹去美国数十年来的战略与外交传统。为了实现共同愿景,中俄双方正在多个多边组织采取行动,例如由它们共同创立的金砖国家(BRICS)和上海合作组织(SCO)。在这两个组织的成员国中,俄罗斯和中国均为创始成员。


中俄在经济与军事层面的合作也在快速发展。过去几十年中,双方在能源交易、投资合作、国防工业项目和联合军事演习方面逐步深化了合作。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显著加深。202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了创纪录的24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失去欧洲市场后,俄罗斯依赖对中国的能源出口来为特别军事行动提供资金。与此同时,中国迅速扩大对俄罗斯的消费品出口,填补了西方商品撤出后的空白。根据荣鼎咨询的研究,仅在汽车行业,中国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就从2021年的9%跃升至2023年的61%。

在发出征收新关税的威胁后,特朗普以惊人的速度通过激怒美国最亲密的盟友,尤其是欧洲和北美国家,搅浑了大国竞争的局面。特朗普还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讨好”普京,比如取消乌克兰的北约成员资格;在联合国有关俄乌冲突的决议上与俄罗斯等国“站在一起”;坚持要求乌克兰向俄罗斯割让领土以结束冲突;甚至在和平协议达成之前就暗示要解除对俄罗斯公司的制裁。而特朗普对盟友的疏远削弱了美国在世界上的实力和影响力,也直接违背了“基辛格式”的现实政治原则。


特朗普急于对普京给予“全面妥协”的行为同样标志着他将美俄关系放置在比美乌、美欧关系更重要的层面;普京则毫无意外地利用特朗普对美俄友谊的渴望。今年三月,特朗普提出了一系列让步作为普京签署停火协议的诱因,但普京提出了更多要求,其中包括要求美国停止向乌克兰转让武器、停止与乌克兰共享情报,以及解除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职务。而普京视中国为一个稳定的合作伙伴,他不会为了改善美俄关系的模糊承诺而放弃稳定的中俄关系。

事实上,普京视美国为最大敌人的这一认知经过了数十年的沉淀,不可能因为特朗普的三言两语一下子发生转变。尽管普京可能认为特朗普希望加强两国关系,但他对美国外交政策机构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普京深知,美国总统虽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有重大影响,但并非完全控制。他看到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内未能给俄罗斯带来切实的利益,比如解除对俄罗斯的制裁或切断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在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公众对普京更加不信任,这一强大的国内阻力也将限制特朗普的选择。

此外,普京深知,特朗普担任总统的时间只有四年,控制国会的时间可能只有两年。除了特朗普本人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美国方面的力量支持“亲俄政策”,因此普京预计任何所谓的“美俄关系缓和”都将迅速结束。更何况,即使是特朗普本人也极不可靠。例如,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曾宣称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关系亲近”,但事实上,除了几封热情的信件和两次失败的峰会外,他未能推动美朝关系发生实质性变化。


普京清楚,特朗普几乎无法提供与中国一样的回报。如果俄罗斯放弃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美国根本不可能填补这一空缺。例如,美国不可能替代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因为俄罗斯已经实现能源自给自足;美国的决策者和国防企业也极不愿意重建俄罗斯的军事和国防工业能力。况且,考虑到美国此前在俄罗斯的投资损失,以及俄罗斯承担的制裁风险,美国的私人银行和企业在重新进入俄罗斯市场时终将保持谨慎。中国可以迅速扩大与俄罗斯在化石燃料领域的合作,比如完成“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中国还可以增加对俄罗斯国防工业的支持;甚至可以在联合国以及中东、拉美等共享重要利益的地区加强与俄罗斯的外交合作。

20世纪70年代初,基辛格和尼克松通过拉近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成功为美国在与苏联进行军备控制谈判、更广泛的缓和政策等方面争取了筹码。后来,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建立了联合设施,用于监控苏联的核试验和导弹试验,并开始进行国防合作。进入19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从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中受益。今天,中国与俄罗斯建立类似的伙伴关系,却并未给美国带来类似的好处。在外交层面,普京清楚与美国完全重新结盟是不可能的。美国的西方盟友永远不会同意邀请俄罗斯加入欧盟或北约,甚至重新加入七国集团。因此,莫斯科不会退出金砖国家、上合组织或其他由中国主导的国际组织并放弃现有的地位。


此外,俄罗斯无法向美国提出令人信服的经济提议。美国是化石燃料的净出口国,不需要从俄罗斯进口更多的能源。普京虽然可以向美国公司提供各种新的投资机会,但这些公司曾在俄罗斯做生意时遭遇过重大损失。例如,埃克森美孚与俄罗斯国有能源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签署了数十亿美元的合资协议,但该协议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宣告终止。因此,外交解冻短期内不可能带来显著的实质性收益。如乌克兰停火谈判所示,普京无意在没有代价的情况下作出任何让步,甚至在得到重大让步后也不可能放弃。

追求与俄罗斯更紧密的关系将以美国与其更加值得信赖的盟国之间关系恶化为代价。在许多国家已经对美国的承诺表示担忧的情况下,“全面接纳”俄罗斯将对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盟国带来剧烈冲击,进一步削弱这些盟国的信任。盟国可能会停止购买美国武器、停止共享情报,甚至减少与美国的贸易和投资。欧洲国家甚至可能建立一个排除或边缘化美国的“新联盟”。一些非核国家,尤其是亚洲的非核国家,若认为美俄关系日益紧密且美国不再优先考虑其在“核保护伞”下的安全,可能会决定发展自己的核武库。

总的来说,美国试图“联俄制华”的想法既鲁莽又不合适。俄罗斯将成为这场竞争中的“关键玩家”,毕竟它与这两方都有联系,还有发挥自身优势的余地。与俄罗斯缓和关系将被视为认可普京在乌克兰的行动,美国并不值得通过拥护普京来制衡中国,因为这样做的收益确实有限。

编译:黄楚滢

编务:殷晨浠

责编:王加特

图片来源:网 络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民小智君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