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这里20年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喜欢我们这个小区。”最近,奉贤区南桥镇曙光新区的樱花树相继盛放,粉白相间的花朵随风摇曳,为小区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浪漫。市民倪国潮激动地说:“这条临河的健身步道改造好以后,不仅有塑胶跑道、有休闲椅,还有路灯和围栏,如果在这里健身,不仅能赏花,还能迎着微风享受生活,真是惬意极了。”


改变,对这个老旧小区来讲,不仅是这条“滨河大道”。近年来,奉贤坚持新城建设和旧城更新双向发力,围绕“老房子、老问题”,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原则,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更新到环境美化,从功能完善到品质提升,分类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十四五”期间完成2000年前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截至目前,已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超930万平方米,289个老旧小区(点位)焕发出新的活力,11万户居民变忧居为宜居。


从前期的走访调研中不难看出,公共空间少,停车位不足,一直是居住在老旧小区的居民们最头疼的事。因此,在改造之初,奉贤区房管局就定下了工作发力点:既提“颜值”更增“内涵”。坦白来说,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绝非“刷刷墙”“修修管”“布布线”那么简单,面对条件不同、诉求各异、标准不一等诸多问题,必须科学规划,综合整治,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才能真正把好事办好。


在奉贤东部,那边的老旧小区居民同样拥有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带来的满满获得感。

“无论多晚回家,都能找到停车位。”去年,奉贤区奉城镇车站新村完成了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后,停车带来的便利,就是市民富林芳最大的感受,“真的不一样了。”钱彩萍,是车站新村的居委书记(奉城镇奉城第三社区居民委员会党总支书记)。她直言,刚来时,这里,“路面是破损的,房屋是渗水的,绿化是失管的,小区是开放的,车子是难停的”,最难的,就是由“老房子”引发的一系列的市民急难愁盼问题,让居委工作难以开展。2013年,小区被纳入综合改造时,充分考虑了700多户居民们的普遍诉求,对小区进行了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改造。基础类,就是对路面、绿化、房屋墙面等进行了修缮,让老旧小区“美”起来;完善类,就是合理利用小区边角料、绿化带,植入可阅读、可休憩、可健身的休闲功能,让老旧小区“活”起来;提升类,就是充分挖掘内部闲置资源,增设了140多个车位,还配置了公共充电停车区域,缓解停车难题。此外,还安装了75个探头,让老旧小区“稳”起来。谈到这些,居民高峰告诉记者,以前居民散步要出小区,现在不用了;以前楼栋没有门,现在也有了,“真的感觉安全感十足”。“新奉贤人”胡传慧也有了感触:“我们住在这里,也觉得和房子一样,高大上起来了。”今年,在奉城第三社区里,另一个小区邮电新村也启动了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到6月份,我们也能和车站新村一样,拥有焕然一新的新小区了。”不少居民期盼着。


区房管局住宅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顾俊磊介绍,在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过程中,奉贤的特色是注重事中统筹,动态完善调整。在实施过程中,不仅针对每个小区的不同特点,实施“一小区一方案”,因地制宜、按需定策,确保基本功能全覆盖,特色选项供挑选,还会从最初解决房屋本体安全隐患等基本问题逐步向完善功能、提升品质转变。比如,南桥镇曙光新区,这个1999年建成的小区,共有16栋房子、1700多名居民,60周岁以上老年人群体占了三分之一,因此在听取群众意见基础上,加大了对适老化改造的力度。比如,把小区中心的空地提升为中心花园,配套桌椅、健身器材、休闲长廊等,“就是为了方便老年人休闲娱乐。”顾俊磊说。


下一步,区房管局还将坚持新城建设和旧城更新双向发力,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原则,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坚持将房屋本体修缮和环境整治、智能化改造相结合,并积极试点“微基建”项目、加装电梯、智能停车、通信管线入地、机动车停车位扩容等提升类工作,努力把老旧小区打造成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活要素布局合理、传统现代有机交融的美丽家园,为居民创造宜居安居的高品质生活环境。

记者:孙燕 钱子欣

编辑:王鹏

• end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