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男子,在河边斗气,相互“激将”,问对方敢不敢跳下去。
还有另一个人,在一旁围观、拍摄。
这三个人都是老熟人、老朋友。
“不跳是狗!”“不跳是儿子!”河边的两个人,越说越离谱。
最后他俩都被激怒,“老子才不怕”,各自脱掉衣服,噗通、噗通两声,一起跳进河里。
一分多钟后,其中一人挣扎了几下,被河水吞没;
河里的另一个人,以及岸上的拍摄者,大声呼救求助,但已经无济于事。
那个被河水吞没的人,当被打捞上来时,已经成为一具溺亡的尸体。
激他一起跳河的,以及岸上拍摄的,恐怕也难逃法律责任——尤其是难逃良心的谴责。
这三个人都是成年男子,他们也许对当地很熟悉,认为河水不深,但是,这毕竟不是正规的游泳池,不可控的风险,按理说都可想而知。
此外,他俩的水性都是“半吊子”——自己吃几碗干饭、有多大本事,难道没点数吗?
尤其是,无非是几句“激将”的废话,值得为此“玩命儿”吗?
还有故意相互“激将”,以此为乐——难道没有想到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极端后果?
凡此种种,都令人想到一本书:龙柒所著的《冲动是魔鬼:易冲动的人易吃亏》。
“可杀不可辱”:坑死人的名言
因为几句“激将”的废话,就情绪上头、冲动的心魔按捺不住,作出连命都不顾的事。
这在书中看来,并非奇葩特例,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人性弱点。
和激将之下跳河淹死的类似的行为,比比皆是。
例如酒桌上,明明已经头昏脑涨,却在大家劝酒、斗酒的话语刺激下,继续“一口闷”。
搞得“酒场如战场”,不断有人喝得胃穿孔,或者喝出要命的慢性病。
这样的“作死小能手”——大都是成年人,甚至不乏成功人士——至今依然前赴后继。
还有人在琐事争执中,被地方羞辱几句,就暴跳如雷,甚至之下闹出人命。
比如《水浒传》的青面兽杨志,杨家将的后代,一身武功足以战平林冲,江湖经验丰富。
即使这样的牛人,也曾在一时落魄、出售祖传宝刀时,面对泼皮牛二的挑衅,一时气得昏了头,刀劈牛二。
他不可能不动王法,在杀掉牛二的时刻,也毁掉了自己的前程,沦为阶下囚。
对上述种种愚行,有一句源远流长的“名言”:士可杀不可辱。
那个明明水性不咋地,也发狠心跳进河里,导致送掉性命的小伙子,大概就是抱定了“士可杀不可辱”的心态:
“老子宁可豁出这条命,也不能成为你嘴下的‘狗’!”
仔细想想,何其荒唐!
哪怕“人死为大”,我们也无法不为其极端的愚蠢而惋惜。
像韩信那样,才是真正的自尊
书中指出:
因为一时冲动,尤其是忍不住侮辱、激将,不惜“豁出老命,证明自己不是孬种”,这样的人,其实缺乏真正的自尊;
他们的自我感受,极端依赖别人的评判。
所以才会“激几句,就冲动;骂两声,就急眼”,而且一旦情绪上头,啥都不顾。
“为了一点小事就不要命”,其内在逻辑,是对自己的性命和前途,估值极低,看得连“一点小事”都不如。
反观真正看重自己、拥有自尊的人,则是另一种处事方式。
韩信早年云游四方,被街头混混欺负。
混混要他在众目睽睽的街头,像狗一样,从自己裤裆底下爬过去。
换个旁人,可能就会当场吵起来,甚至动起手。
但韩信表面装怂,内心暗笑,云淡风轻地跪下去,爬过去。
在混混的辱骂声中,毫发无伤地离去。
然后拍拍身上的尘土,若无其事地继续大吃大喝、游山玩水。
韩信身为后来的名将,绝非怂人,他深知,自己拥有指挥千军的才干,和推翻暴秦的志向;
他更深知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自己虽有万人敌的韬略,但并非打架高手。
何况暴秦之法,惨烈无比,如果当街和混混冲突,即使被揍得满地找牙,也可能被官府不问青红皂白治罪,双方一起被发配边疆修长城,这几乎无异于酷刑处死。
如果能用“表面认怂服软”的方式解决冲突,免去自己的一场无妄之灾,简直是何乐而不为。
多年以后,韩信成为汉朝的开国名将,官拜淮阴侯。
他偶然遇到了昔日挑衅自己的混混,非但没有报复,还给了该混混一份闲差,让他安心吃皇粮,不要再惹事。
韩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真正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绝不会因为一时受到他人的讪笑,而动摇自尊,做出不惜为此拼命的“自轻自贱”之举。
——你有没有堪比韩信那样坚固的自尊?
“拿别人取乐”,也是一种危险的冲动
受不了激将而跳河淹死的人,固然可叹可悲;
而另外两个不断激他“不跳是狗”之类,以及在一旁拍照看哈哈笑的同伴,事已至此,也难逃重大责任。
他俩显然想不到,一时的口不择言,和因此取乐,会造成这种无法挽回的后果。
正如书中所说,拿别人取乐,也是一种危险的冲动。
这样的人,往往也没有稳固的自尊,所以,喜欢通过贬低别人,来彰显自己、获得满足感。
就像酒桌上,那些喜欢把别人“往死里灌”的人,往往也经常受不了别人的灌酒激将,也会往死里喝。
“激将”同伴跳河的,和受不了“激将”不惜玩命的,其人格弱点,内在同构。
逝者已矣,而为了一时之乐而导致这种后果的人,今后又将如何活下去?
如何面对良心的“无期徒刑”?
把自己真正当回事,别因为他们的几句废话,就冒险逞能。
这样的人,也会将心比心,不要把别人“逼急”,更不要以此为乐——这其实也是放过自己。
他人的“鲜血”,是我们的警钟。
但愿此类近乎荒诞的悲剧,今后莫在人间重演……
请在右下角“点赞”“在看”
第一时间阅读文章
好看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