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近日召开2025年住房保障工作专题部署会,明确2025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间),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间)。明确将加大新毕业大学生青年公寓、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人员宿舍专项租赁供给力度,在中心城区、平原新城每区提供不少于300套(间)公寓型和宿舍型租赁房源,以及推进保障房“好房子”建设等6项重点任务。这些政策释放了哪些信号?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进行解读。
盘活存量,支持安置房筹集
4月14日,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发布消息,今年要全面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任务。坚持盘活存量为主、适度新增为辅,通过新建,存量商业办公、厂房、社区配套用房等非居用房改建,统筹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建设等方式,全面完成“十四五”时期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0万套(间)任务,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间),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间)。
严跃进认为,此次将保障房的建设筹集工作列为第一项,也意味着其在保障房工作中的首要地位。他说,北京政策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对于房源的筹集明确了存量盘活的导向,体现了“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在保障房领域的重要实践。二是其中明确“统筹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建设等方式”,该表述含义是,城中村改造中,除了传统的安置房建设方式外,后续也将通过盘活存量为安置房的筹集提供支持。
任务还明确,2025年北京将持续提高公租房备案家庭保障率。2025年末全市力争提高到85%,其中2024年底前备案的低保、低收入、重残、大病家庭依申请“应保尽保”,加快解决公租房轮候家庭住房困难。
公租房政策一直是各地保障房政策的重点领域,其发挥着兜底和稳民生的作用。严跃进表示,对备案家庭的保障率要提高到85%,这一点和此前保障房轮候库的精神是一致的,体现了对各类轮候需求的重视,也全方位扩大了保障范围。同时,“应保尽保”对象包括低保、低收入、重残、大病家庭等。这体现了对此类群体住房需求的重视,也是社会稳定发展必须做的工作。
保障精准度提升,满足新业态人员租赁需求
在政策体系层面,此次任务明确将逐步完善“分层次、保底线、可持续”的公租房政策体系,规范保障性租赁住房运营管理,做好“十四五”住房保障任务收官工作。严跃进认为,对公租房来说,侧重“分层次、保底线、可持续”;而对于保租房来说,强调的是“规范”。通过此类工作,将有助于更好地促进政策体系完善,也为后续住房保障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保租房领域则明确了两类产品线。其中,对于应届大学生,明确在中心城区和平原新城各选取300套(间)公寓型和宿舍型租赁房源。而对于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即配送、快递、家政和环卫等人员,将推进“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建设,满足“一间房一张床”的租赁需求。
实际上,这两年,北京在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和供给的同时,一直在提升保障精准度上下功夫,特别是聚焦新北京人,2024年就在产业聚集、高校集中的中心城区、平原新城,每区选取不少于300套房源,优先面向近三年毕业的大学生开展专项配租。
以西城区教子胡同65号院为例,20多年前,这里曾是老厂房,改建后,焕新为首都核心区首个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覆盖牛街地区的酒店、服务企业、养老院等机构工作人员。筹集宿舍型房源,让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人员拥有一张床,这一做法正在北京多点开花。海淀区将凤凰公寓应急隔离用房转型为技能人才公寓,租住人群覆盖建筑施工、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朝阳区七彩家园的2586间房源面向公共服务人员配租……严跃进称,除了北京,“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在上海也已落地,这说明各地在此类领域的创新和探索力度在加大,更好和新业态人员租赁需求进行了对接。
北京率先开展保障房“好房子”试点
此外,今年6项任务还明确,加强信息管理和房源管理。其中信息管理主要是指公租房申请的“一件事”落地。通俗来说是“一个窗口、一次提交、一次办结”,这是基于信息管理系统对公租房分配效率的提高。而对于房源的管理,侧重对房源违规转租转借和骗补等操作的防范。
严跃进表示,去年年底,住建部明确2025年要把保障房率先建成“好房子”,北京这次率先落地,提出推进保障房“好房子”建设,立足保障房性质定位,持续推进可持续住宅试点,聚焦装配式装修厨房防异味、地漏反味、地暖构造等重点方面,探索优化技术措施和好做法。他认为,从此次政策的创新来看,北京属于全国较早提出在保障房领域开展“好房子”建设试点的城市,具有行业标杆性和示范性。
记者/曹晶瑞
编辑/张树婧
校对/付春愔
运营编辑/刘茜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