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坐拥数亿身家,却从不骄奢,对待子女更是要求严格。对外,他也仗义疏财,资助他人。
如果不是那次亲子鉴定,或许他能完美的度过一生。
可纸终究包不住火!
原来他曾5分钟抢走208万现金,用赃款发家,还娶了4个老婆,那些慈善举动也是别有用心。
他到底是谁呢?又是如何瞒天过海逃匿这么多年呢?
«——【·走投无路抢银行·】——»
石二群出生于河南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为谋生计,他初中辍学只身来到郑州打工,凭借不怕苦的劲头一路摸爬滚打终于成长为包工头。
然而辛苦干了大半年,开发商却故意拖欠着70多万的工程款迟迟不给。
拿不到钱的石二群贷款还不上、工资发不出,连孩子的500块学费都拿不出来,他苦苦哀求,开发商却用5000块钱打发了他:“臭要饭的,赶紧滚!”
走投无路的石二群抵押了老宅打算买把枪要账,没想到却遇到了骗子中介,枪没拿到还被骗走了20万。
石二群彻底陷入了绝望,穷途末路的他心生怨恨:“既然老天爷不给我活路,那我就为自己赌一把!”
被逼入绝境的石二群用仅剩的一万多块钱几经辗转买到了枪,他联络了4个发小,向他们说出了自己大胆的想法——抢银行。
本以为这个危险的想法会遭到其他人的反对,没想到同样为生计而发愁的几个人心一横就都答应了。
说干就干,他们选择了安保条件比较差的郑州合作银行管城支行中药城批发市场分理处作为目标,经过了长达半年的踩点,在1999年12月5日实施了这个抢劫计划。
他们戴着头套,拎着铁锤拿着枪就冲了进去,保安上前阻拦被一枪打倒在地,其余人都被吓得蜷缩在柜台后面。
不到五分钟时间,他们就将208万现金收入囊中,等警察赶到时,几人早已经逃之夭夭。
当时破案技术非常落后,监控更不完善,再加上他们几人做足了准备,所以案件侦破陷入了僵局。
回去后几人将钱进行了分配,石二群是主谋,所以他分得120万,其余4人平分剩下的88万,分配完毕几人便各奔东西。
«——【·良心不安做慈善·】——»
暴富的石二群并没有向其他人似的挥霍,他知道这笔钱来路不正恐怕会惹人怀疑,而恰逢当时房地产行业方兴未艾,于是石二群用赃款买地建楼又将楼售出,成功洗白。
之后他抓住机会不断投资房地产,赚的盆满钵满,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大老板,名下拥有7家公司。
有钱人的身边总是美女如云,石二群除了原配妻子还包养了3个情人,并且给每个人都置办了豪车豪宅。4个老婆也很和谐,先后给石二群生了12个孩子。
日子过得如此滋润的石二群,心里却一直都很不安,他非常清楚自己的一切是怎么得来的。
为了让自己心理安慰,他开始做善事。他自掏腰包为村里修路,免费为贫困户建房,汶川地震时慷慨捐款,年节时还回村里给村民发红包。
他对待员工也是非常仗义,从不拖欠工资,还筹钱为员工患白血病的孩子治病。
而且石二群对待自己的子女也是非常严格,他常常会带着孩子去工地,教育他们做人要脚踏实地。他也很重视子女的教育,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希望他们成才。
在家人眼中,他是个称职的好父亲、好丈夫,事业有成,对家庭负责;在外人眼中,他是个仗义、大方的大善人、慈善家,有出息、不忘本,是个绝对的成功人士。
可只有石二群自己知道,他光鲜亮丽的外表靠的是犯罪得来的不义之财,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赎罪。
外界的尊重和内心的不安夹杂着石二群度过了16年,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完美伪装最终栽在了自己的女人手里。
«——【·瞒天过海终伏法·】——»
偶然间,石二群听到关于自己的四老婆的传言,说她跟某个男子关系密切,曾多次背着自己出去找他。
疑心生暗鬼,石二群看着四老婆所生的孩子,越看越觉得不像自己。怀疑自己被带了绿帽子的石二群,立刻带着这个孩子就去做了亲子鉴定。
做亲子鉴定时,石二群的DNA信息引起了警方注意,与当年案发现场留下的样本比对发现二者信息匹配,证实了石二群就是当年案件的主谋。
警方迅速出动,当他们找到石二群时,他正在自己投资建设的希望小学现场查看施工进度。
面对警方的指控,石二群并不意外,他如释重负,因为他自己也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的。
铁证如山,石二群乖乖认了罪,但他也感到很不甘心,他说自己这么多年做了不少好事也算赎罪了,可惜这些改变不了他抢劫和伤人的事实。
最终,石二群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对于石二群的案件,网友们有不一样的看法。有人认为他是罪有应得,也有人说他是被逼无奈才犯罪的。
原本他也是靠自己的双手吃饭的,可是在当时那样的背景下,像他这样的小人物没有合适的办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走投无路最终铤而走险,或许这十六年他自己也不好过。
他严格教育子女,或许是不想孩子走到像他一样的老路;他不拖欠农民工工资,因为他也是这样过来的;拿到巨款他没有挥霍度日而是做慈善,也是为了让自己心里好受些。
石二群案也带给这个社会一些反思:底层群众的合法权益应该如何保障?穷苦人民的诉求是否得到了正视?这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但不管怎样,任何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犯了罪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