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曾志同志身居高位,在地方担任要职,她与第三任丈夫陶铸的婚姻幸福美满,功成名就的她却始终有一个遗憾难以释怀。



17岁那年,曾志曾诞下一子,出生不足满月,在那个条件艰苦的革命年代面临朝不保夕,缺乏抚养条件的情况下不得不送与一位石姓军官代为抚养,时过境迁,不知孩子近况如何,她很是记挂。

解放后,世道太平了,日子安稳了,曾志便委托北京的同志赴江西慰问期间代为寻访。

这位石姓军官名为石礼保,经过多方打听得知,石礼保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牺牲在与反动派的作战中,是井冈山地区的革命烈士,他的养子石来发也就是曾志的儿子在养父母丧生后到处流浪靠着乞讨长大成人。

经过土改,石来发有了自己的土地,建国后,踏踏实实种地日子过得越来越好,23岁那年,终于从北京来的同志嘴里听到了母亲的消息:“你的亲生母亲尚在,她是个大首长,她也很想你。”

曾志是湖南人,宣统三年出生于宜章当地一个殷实的知识分子家庭,浓厚的家学氛围她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自幼聪明好学的曾志没有辜负父辈的期望,学业成绩很是出色。



曾志生于清末长于民初,在那个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革命思潮随着一场场人民觉醒运动逐渐深入人心,湖南地区作为革命的中心之一,曾志的少女时期就早早立下革命志向,加入到毛主席主导的农民干部培训班学习革命理论。

在此期间,曾志结识了自己的首任丈夫夏明震,二人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夏明震是革命前辈亦是曾志的革命引路人,二人亦师亦友,在日复一日的相处和教学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同志们的祝福下结为革命伉俪。

可二人的婚姻生活并未持续多久,1928年,反动武装对我党彬县党支部发动血洗,身为书记的夏明震面对暴民坚决抵抗,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壮烈殉党,自此夏家满门五杰全部为革命殉难,留下年仅17岁的妻子与胎龄不足两月的遗腹子石来发。

目睹丈夫牺牲的惨状,没有打垮曾志的革命意志,面对严峻的革命形势,她化悲愤为力量与新上任的党代表蔡协民并肩作战,带领同志们进军井冈山。

蔡协民亦是农民干部出身,相似的革命经历和共同的革命理想,让二人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抱团取暖,很快走到了一起。井冈山时期,蔡在前线追随毛主席南下闽地与反动派进行武装斗争,曾志留在井冈山拖着孕体参加劳动支援前线。



临盆将近,对于瘦弱缺乏营养的曾志而言是一场生死考验,此时根据地亦面临着第三次反围剿的严峻局势,诞下长子后,面对物质条件匮乏、奶水不足的恶劣生存条件,部队即将转移,为了革命事业不能带着孩子一起走。

曾志不得不忍痛将尚不足满月的孩子托付给幼子夭折、家中还有奶水的女眷的革命军官是石礼保夫妻养育,为了便于以后相认,提前为儿子取好了来发这个名字,就此一别,便是23年不曾相见。

革命尚未成功,曾志在组织的委派下为人民解放事业为宣传革命思想、扩大革命力量而奔走各处,1934年,她的第二任丈夫蔡协民同志由于叛徒的出卖不幸牺牲,在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陶铸的陪伴下,曾志很快走出阴霾,鼓起勇气重新生活,与陶铸结为夫妻,开启了她幸福美满的后半生。

随着革命的胜利,儿子石来发终于和母亲相见,穿越万水千山、走过漂泊颠沛,大手和小手时隔二十载重新握在了一起。



晚年,曾志在昭雪后升任中组部副部长,事业再创新高,她是个大公无私的革命者,没有动用权力为儿女谋前途,儿子石来发踏踏实实在井冈山种地,时不时来到北京陪伴母亲,让母亲享受着儿孙绕膝的生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