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迎来了首次授衔仪式。
对于将领们的授衔情况,毛主席非常关注,尤其是在革命初期,那些在部队最困难的时候参加革命的井冈山人。
对于主席来说,这些人不仅是军功甚伟的国家功勋,更是经受住了重重考验的优秀党员。
然而,等他查遍了整份授衔名单,却突然面露不悦:井冈山籍的将军竟然只有一个……
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大量革命人士牺牲在了敌人的枪口下。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大变局,很多我党人员都像失去了主心骨一样,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就是在这种前路未卜的时候,毛主席以高远的政治目光,为大家指明了一条正确的路线,那就是建设自己的军队,与敌人进行武装斗争。
一开始也有很多人不赞同他这种想法,毕竟我党并没有成熟的武装经验,兵力、装备都不充分,怎么可能打得过敌人?
但毛主席却并不畏惧这些困难,毕竟在他看来,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方法也是从实践中获取的。
于是不久后,他便开始到湘赣边界组建武装部队,并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
当时部队的目标是攻打长沙。
然而,此时我军并未意识到,以如今的力量,大家还是没有办法与敌人抗衡,攻打大城市的。
不出意外,起义遇到了惨重的失利。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丧失了革命的信心,纷纷离开了部队。
在当初那些不支持进行武装斗争的人眼中,这次失败似乎就在预示着他们选择的正确。
于是很多人便建议毛主席,放弃武装斗争,前往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
但毛主席却并未被这一次失败打倒,他坚定地表示,自己不愿意去住高楼大厦,他要上山,去结交“绿林”朋友!
通过这次起义,毛主席看到的并不是失败,而是军队需要改进的地方。
他认为部队之所以失败,武器装备或许是一部分原因,但肯定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导致起义失败的还有其他的关键因素。
首先就是部队的作风问题。主席意识到,当初发动起义前,我军为了壮大部队收拢了很多地方的游兵、散兵。
这些人大多还保持着旧军队的不良习气,喜欢占小便宜,爱拿群众的东西,并且官兵关系不平等,纪律松散。这样的部队怎么能打得了胜仗呢?
其次就是群众基础问题。我军在大城市并没有群众基础,在战斗之前也没有充分发动群众,这就导致我军没有坚实的力量支撑,自然一打就散。
在对战役进行了深刻总结后,毛主席作出结论,当前我军的目标是要保存实力,整训改编,并且要去到一个群众基础扎实的地方。
在经过一番探讨后,众人最终决定:前往井冈山!
艰难的上山之路
主席作出这样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周围全是悬崖峭壁,进可攻,退可守;
并且这里与广东、湖北、江西、湖南交界,既远离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又有着我党曾发展的群众基础。
虽然毛主席一直戏称他们是效仿梁山好汉一样上山。但他所说的并非一般的上山当“绿林”、“响马”,而是将革命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山区。
这也是我党探索农村革命道路,迈出的第一步。
之后,主席便开始大力改编军队。他废除了旧军队的不良制度和习惯,实现了官兵平等,民主建军的带兵方法。
这样,官兵待遇不再悬殊,军官和士兵开始吃一样的饭、穿一样的衣服,不管谁犯了错,部队都一视同仁。很快,官兵的关系便密切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我军的条件异常艰苦,但大家却心甘情愿留在部队的原因。
不过虽然毛主席对于前路斗志昂扬,但还是有人产生了退缩心理。这些人不愿吃苦,只想打胜仗、当官,于是便纷纷离开了部队。
对于这样的人,毛主席并未挽留,而是给他们发了路费,让他们回家。
这样一来,留下来的人都是过惯了艰苦生活,革命意志坚定的人。人虽然少了,但却精干多了。
不过,要想上山并非一件易事。当时山上还盘踞着许多个地方部队,力量最庞大的就是袁文才以及王佐部队。
毛主席并未因为他们不是正规部队就请示他们,而是决定与他们成为朋友,帮助他们进行改造,进一步壮大革命力量。
袁文才几人由于不了解我军队伍,所以他们在收到主席的示好时是有些忐忑的。
因此,在见面当天,他们便在暗中埋伏了一支队伍,以防不时之需。
结果,他们最后等到的却是两手空空,徒步而来的毛主席,他身边也只有几名同样穿着朴素的干部。
袁文才这才放下心来,邀请主席到屋中谈话。而毛主席也丝毫不怀疑,给茶喝茶,给花生吃花生。
就这样,毛主席用真诚打动了对方,顺利地收编了他们的队伍。
从此之后,我军便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建设根据地的战斗。
我军在这段时间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大家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衣服也是有什么穿什么。
有的战士因为草鞋磨破了,没鞋穿,每天就光着脚行动。
虽然很困难,但大家始终坚守着部队的纪律,坚决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反而一直不求回报地为乡亲们干活。
慢慢地,当初那些对我军心怀防备的老乡们也放下了芥蒂,开始为我军捐粮食捐衣服,也有越来越多的井冈山人加入到了队伍中。
永远铭记革命摇篮
正是因为有井冈山人民的支持,我军才在根据地站稳了脚跟,有了后方的休整地。
11月,趁着老蒋与各地军队混战的时机,我军攻下了茶陵县、遂川县,建立起了红色政权。那时正值春节前后,街上都是贩卖货物的小贩和百姓。
而我军进城后,严格遵守纪律,热情地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这样的举动,让我军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随着井冈山的工作越做越好,朱老总、陈毅以及彭老总的队伍,都从四面八方涌上了山,与毛主席完成了会师。
可以说,当时我党迎来了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一次小高峰。
结果就在这时,已经稳固了政权的老蒋,终于看到了井冈山这里的状况。他随即便调集了重兵,开始三番五次地对井冈山进行围攻。
毛主席与朱老总等人先是以出色的战术赢得了几次胜利,然而随着敌人的兵力越来越多,毛主席只能率领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跳出外线作战。
而根据地则留下了彭老总的红五军,以及32团继续坚守。值得注意的是,这个32团正是由井冈山人组建的部队。
不久后,敌人便调集了十个团的兵力,开始向井冈山猛攻。彭老总等人面对十倍多的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只有数百人成功突围。
井冈山战士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策应大部队战斗,大部分都壮烈牺牲了。
虽然根据地被敌人占领了,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却一直影响着全军。
后来毛主席便带着自己的队伍一路向前,为人民开辟了一个盛世。而大多数幸存的井冈山战士们也在一次次艰险的战斗中,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1955年,在授衔时,主席特别留意了井冈山籍将领的授衔情况。结果,他翻遍了名单,却发现了只有一个井冈山籍的开国将军,他就是赖春风少将。
毛主席有些不悦:井冈山籍的将军怎么只有一个呢?
经过工作人员解释,他才明白,原来大多数井冈山人早就牺牲在了战场上。
虽然毛主席只在井冈山上待了两年多,但他对井冈山的感情却非常深重。
他也一直告诫众人,没有井冈山人民的支持,没有那里的战士们的前仆后继,我党的革命之路也不会顺利展开。
后来人们便将井冈山成为我国革命的摇篮,即使后来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变好了,但革命先辈们所留下的艰苦奋斗的井冈山革命精神,却一直留存在后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