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关注”,每天都有好文奉上!
1976年,知青们樊城潮涌动,刘艳杰却选择留在北大荒。
为此,刘艳杰的母亲没少唠叨:“咱家下乡的孩子都回来了,就你不回来。”
其实,刘艳杰之所以不回城,有她自己的道理和坚持。当时,她已经嫁人,她的丈夫有些特殊,是个哑巴。
在刘艳杰看来,“自己已经嫁人了,就要为对方负责。不能糊弄人家,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图|刘艳杰和丈夫
扎根在北大荒
1949年,刘艳杰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户普通家庭。
因为家里姊妹众多,她小小年纪就知道帮着父母分担家务。
19岁那年,刘艳杰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她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加入知青队伍,前往黑龙江省鹤岗市普阳农场。
其实,刘艳杰选择支援北大荒,也有自己的私心。
当时,刘艳杰家里一共八口人,可父亲一个月只能挣25元。
其实,这个工资在当时已经不少了。可惜,家里人口众多,七八口张嘴吃饭的,所以一家人过得比较艰苦。
在刘艳杰看来,如果自己下乡了,家里就少一张嘴吃饭,也能给父亲减轻一些负担。
图|知青
初到农场时,刘艳杰因为身材矮小,被分配到了炊事班。
虽然身高不过一米五,但刘艳杰身上充满了干劲儿。只要她能干的活,她都抢着去干。
自己的活儿干完了,她也积极主动帮助别人干活。当时她的想法简单又淳朴,“在政治上咱们不能混,生活上可以将就。”
因为刘艳杰不甘于轻松,主动学习,勤恳工作,三年后她当上了炊事班班长。
后来,她工作依旧出色,又接连担任了农工班长和畜牧班长。
当时,农场里的所有工人,对她十分钦佩。
刘艳杰平时不善言辞,但做起事来一点不含糊。在她的带领下,农场的发展越来越好。
图|农场知青们
刘艳杰虽是城里人,但她一点没有城里人的娇气,她常常和人说,“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城里人就高人一等,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
1971年,刘艳杰申请调到更艰苦的农业班。
凭借着吃苦耐劳的作风,她很快升为农工班长,成为农场中少有的女性骨干力量。
扎根北大荒
1975年,知青返城潮涌动,刘艳杰却坚定选择留在北大荒。
这时候,农场热心的陈姐为她介绍了一个对象,是当地一位叫陈建华的青年。
陈建华为人本分,还十分热情,经常帮女同志干活,大家都很尊重他。
他唯一一个缺陷,就是不会说话。
图|刘艳杰、陈建华和家人
当年,陈建华因为医疗事故,导致失声。
除了这个缺陷,他再没有缺点。他为人诚恳,是农场的瓦匠。
陈建华的母亲对刘艳杰十分满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陈姐就是受她委托。不过,刘艳杰的母亲并不满意这个哑巴女婿。
刘艳杰对陈建华不能说话这件事看得很淡,“结婚不过就是过日子,他为人踏实能干。在我看来,行动比语言更重要。”
图|北大荒
不过,最初两人介绍认识地时候,刘艳杰并没有立即同意见面。
她认为两人还不够熟悉,贸然见面处上对象,或许会影响工作。所以,她想等一等。
不过,刘艳杰在农场实在太过于优秀,很多男同事都喜欢她。为此,说媒的人多了起来。
这时候,想要扎根北大荒的刘艳杰也觉得,自己该成家立业了。
媒人介绍的男青年,要么是知青,要么离她太远。左挑右选,刘艳杰选择和陈建华先接触接触。
第一次见面时,陈建华就给刘艳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艳杰看陈建华能吃苦,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却很善解人意、一番接触下来之后,刘艳杰觉得这个男青年不错,就决定交往交往。
图|刘艳杰和陈建华
两人接触多了,刘艳杰也向陈建华敞开了心肺。
刘艳杰自己也挺自卑,因为各自比较矮,长相也说不上出众。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自己的工作能力。
“我不准备回城市了,就想在这里扎根生活!”
刘艳杰向陈建华敞开了心扉,两人相处半年后,决定步入婚姻殿堂。
刘艳杰的母亲得知女儿不回城市了,还要嫁给一个哑巴,心都凉了。
她不停劝说女儿,希望能让她改变心意。可是,此时的刘艳杰已经下定决心了她坚决拒绝了母亲的安排。
相濡以沫
不得不说,刘艳杰的眼光真是独到。
图|北大荒
婚后不久,刘艳杰就怀孕了。
有一天,她特别想吃罐头。为此,陈建华去商店赊账买了一罐,拿给她吃,自己却一口都舍不得。
每天刘艳杰下班,陈建华都准备好饭菜,就连她所有的衣服都是丈夫给洗,更别说家务活了,陈建华更是全包。
怀二女儿时,刘艳杰想吃肉,可附近的商店都没有,就连基本的猪肉都要去很远的地方才能买。
陈建华见状,把家里唯一一只老母鸡给宰了,给刘艳杰炖汤喝。
刘艳杰觉得心疼,陈建华却表示:“你比母鸡金贵多了!”
令她十分感动。
图|北大荒
结婚多年,虽然两人也曾有过矛盾,但大部分时间都能相互理解、尊重。
随着时间流逝,留在农场的知青就剩刘艳杰一人了。
陈建华每天看见妻子,也为她感到惋惜。他想劝妻子回城里,可自己又实在舍不得她。刘艳杰的母亲一直没有放弃劝说女儿回城,她知道女儿一个人在农场,肯定吃了不少苦。
可刘艳杰的心十分坚定,她认为自己已经结婚生子,丈夫在哪里,她就在哪里。
其实,刘艳杰从前也想过回城里。但她考虑得比较全面,自己回去了,丈夫和孩子是不是要一起回去?
可是,一家人回城了,住哪儿、吃什么、靠什么生活,陈建华能不能适应城市生活?
图|北大荒
想得多了,刘艳杰认为自己应该为丈夫负责。既然嫁给了他,就要坚定地和他待在北大荒。
就这样,夫妻俩一直生活在农村。
后来,孩子们接连离开。大女儿去城里读书了,后来留在当地医院做了护士。小女儿也成家立业了,不需要夫妻俩操心了。
刘艳杰便开始带着丈夫四处转转,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后来,孩子们考虑父母年纪大了,还是在城里生活更方便一些。
于是,孩子们一起出资,在哈尔滨买了一套房子。这一次,刘艳杰没有拒绝。
时隔半个世纪,她终于回到了久违的故乡。
夏天到了,刘艳杰还是习惯和丈夫回到他们生活多年的北大荒。
回顾自己的一生,刘艳杰自豪地表示:“我的青春献给了土地,我从未感到后悔。”
图|北大荒
刘艳杰的故事不仅是个人选择,她的经历也折射出知青一代的风险和牺牲。刘艳杰和陈建华的婚姻,超越了世俗的眼光,更诠释了相濡以沫的真谛。
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刘艳杰用坚韧与爱,书写了自己一生的传奇,她的身影也成为那个特殊时代,无数平凡却伟大的青年们的缩影。
你还知道哪些北大荒或者知青的故事?欢迎在留言区说一说。
春日生活打卡季##记录我的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