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宪威
《京江晚报》刊登了“抗日烽火中的‘小莫斯科’”一文,文中记述抗战时期茅东县建昌圩被苏南新四军称为“小莫斯科”,抗日先辈的功绩令人敬仰。其实当时镇江还有一处党领导下的抗日区域被称为“莫斯科”,它就是新老洲。
新老洲是靠近长江北岸的一个沙洲,包括现丹徒区高桥镇以及扬州市的部分区域,当时隶属镇江县,分为南老洲、北老洲和新洲,与江都县交界。这里四面环江,南江面千余米,北江面仅二三百米,由此渡江北上十分便利。其时,岛上既无日军据点,也无顽军盘踞,镇维持会及其武装也无战斗实力,且洲民多系外地逃荒而至的渔民、船工、滩民等抗日基本群众,因此新老洲是新四军渡江北上的理想跳板。
1938年7月,管文蔚领导的新四军挺进纵队遵照陈毅的指示,攻占并控制了新老洲,使其成为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桥头堡。在之后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特别是郭村战斗、黄桥决战等紧要关头,新老洲成为新四军部队调遣、物质调运的重要通道。
1941年7月,日伪开始在苏常太地区发动第一期“清乡”。针对丹北地区反“清乡”斗争的准备工作,苏南区党委书记、新四军六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作了具体明确的指示,其中之一就是建议苏中区党委,把新老洲由江都县划归(京沪)路北特委(1943年3月改组为丹北中心县委,1944年11月改称苏中五地委)领导,并作为一个县级单位配备干部,作为路北特委的后方。
1942年2月,路北特委领导下的江镇县委成立,工作范围为新老洲及长江北岸的江都仙女庙、大桥、嘶马一线以南区域。江镇县委以新老洲为立足点,深入广大农民、滩民、渔民群众中,通过宣传教育和调查摸底,逐步发展党员、建立秘密党组织,并开展发动组织群众、争取伪方人员转化反正等工作,使江镇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不断好转,逐步由抗日同情区变为游击区。新老洲成为联通苏南、苏中、淮南三大根据地的交通柩纽,粟裕、谭震林、陈丕显、邓仲铭等高级领导干部,不止一次地通过这里南下北上。1942年12月起,新四军一师主力分三批南下,也都曾通过新老洲。
1943年3月,日伪开始在丹北“清乡”,丹北中心县委领导机关和部分部队转移到了新老洲。随着领导力量的加强,新老洲更加成为我安全的后方。洲上办起了休养所、军械修理所等后勤基地;举办党训班,培养知识青年干部;开展部队整训,1944年新四军在扬中摧毁下洲日伪据点,争取一个连的伪军起义,部队就是撤到新老洲进行休整并召开了祝捷大会。
至1945年上半年,丹北中心县委、苏中五地委机关在新老洲驻扎了两年之久,召开年终总结、开展整风学习都是在新老洲,还在这里多次召开各县县委书记、县长会议,因此丹北的干部都称新老洲为“莫斯科”。时任山北县县长的赵文豹曾回忆,有一次,上级通知他带领山北12个主要负责同志去“莫斯科”开会,在过江时遇到了大风,所幸船工行船经验丰富,驾船本领很高,他们才安全无恙地抵达。
来源:京江晚报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