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课程凝聚了团队的心血,也承载了我对教学的一份执念……”近日,在教育部公布的新一批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遴选结果中,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副教授荣祖兰主持的“机械制图”课程获选。荣誉背后,是荣祖兰带领团队成员跨越十年、历经三次课程重构的辛勤汗水。
时间回到2014年,彼时,学校正筹建现代装备制造与服务一流特色专业群,荣祖兰从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转到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接下了“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任务。
“原有的课程体系陈旧,教材内容枯燥抽象,且全程要求手工绘图。高职学生刚接触这门课程,容易因课程难度大、要求高产生畏难情绪。”荣祖兰深知,建好这门课程的首要任务便是突破课程原有体系。为此,她一面赴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一面自学各类绘图、建模软件,将企业实践案例融入课程,根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思路对课程内容开启了第一次重构。
“学生们面对课本和图纸,难以想象出机械零部件的空间立体模型,我就制作演示动画,将CAD二维绘图融入课程,将学生最感兴趣的计算机绘图部分前置,让学生们更快上手;学生反馈课程内容难理解,我便将企业案例融入知识点教学,录制绘图步骤的演示视频,将其制作成微课,让学生能够随听随看。”仅用了一年时间,荣祖兰便完成了这门课程的信息化初稿。这次信息化尝试不仅获得长沙市网络共享课程立项,还成功将课程资源共享至“世界大学城”平台。
尝到甜头后的荣祖兰更加坚定了要将这门课程建好建活的信念。在初稿基础上,她将CAD三维建模内容融入课程,将课程内容以模块化方式进行了第二次重构。
“这还不够,必须挣脱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由‘先学后做’转变为‘边做边学’。”荣祖兰不断吸纳学校教师、企业骨干加入课程组,并开启了第三次重构。在厘清这门课程的核心能力并绘制出课程的能力图谱后,她带领团队成员从企业实际生产流程中选出了10个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以话题讨论、事故分析、先进人物事迹等形式,在各个任务中穿插课程思政内容,打造出以任务驱动为主导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为匹配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我们不断扩充学习资源,建立线上评测系统,做到‘一任务,一载体,一作品,一评价’。”课程组成员、智能制造工程学院院长傅子霞介绍,“为及时将新技术、新规范引入课程,我们还根据学生反馈迭代课程资源,每年的更新率高达60%。”
“过去,我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但通过这门课程,我养成了自主学习和主动提问的习惯。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不仅掌握了测绘草图、绘制CAD图、三维建模等技能,还在去年的课程综合检测中得了优秀。”作为课程的亲历者,2024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生袁思奇进步飞速。
“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线上课程建成后,每个学期都有一批在线时间超长的学生。”荣祖兰表示,“对所有参与这门课程建设的老师来说,看到学生在一处处尺寸标注、一遍遍形体构思中建立起规范意识、标准意识,辛苦也是值得的。”
十年时间,荣祖兰带领团队成员将这门课程从初稿建成了专业群内“学生爱学、老师抢着教”的优质共享课程,更是成为学校首门“国家级金课”。面对荣誉,这群人仍未停止探索的脚步:“未来,我们计划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打造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准学习节奏的‘乐学课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陈文静 通讯员 陈莉 覃凯梨)
作者:陈文静 陈莉 覃凯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