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是心理咨询中心的电话吗……”一个工作日午间,一通求助电话打破了宁静。山东财经大学心理热线接线教师迅速判断,来电学生有轻生想法,需要危机干预。
学生不愿说出具体位置和身份,教师一边安抚学生的情绪,一边打开该校心理健康信息化平台,通过来电号码精准调出该生入校以来的电子心理档案,结合通话状态对其进行心理评估,果断启动危机预案。校院两级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成员立即响应,协同分工,半小时后在宿舍楼上找到了仍在通话中的学生。
危机干预会谈、家校协同共助、绿色通道转介等一系列工作迅即启动。学生状态稳定后,朋辈阳光陪伴、团体活动辅导、个体心理咨询也在尊重其意愿的前提下有序进行。事发后一年多,危险渐渐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这是该校护航学生心理健康的真实案例。将智能分析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实现“一生一档案、一生一方案”的定制化服务,是该校近年来持续探索的方向。
获得信任、持续陪伴、精准干预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该校定期从学校各部门、不同群体中动态采集学生心理普查数据、学业成绩、综合测评、家庭情况等信息,确保能够“看见”学生。
围绕多样化数据形成的学生心理画像,专职心理教师会同其他育人主体共同研判,制定阶段性心理服务工作主题及需要被重点关注学生的服务计划,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校园活动、班会等多个渠道实践。
在广泛招募参与者的同时,经过针对性设计的各类活动还会被定点推送给特定群体。例如,针对存在宿舍关系问题的群体,推送“团体沙游”活动;针对有考研压力的群体,推送“冬日暖心”“音乐减压”活动;针对有社交困难的群体,推送“心影随动”“假面舞会”活动。按需设计、投放,真正把心理服务送到了有需求的学生身边,提升了学生对心理服务有效性的感知。
心理服务结束后,学生就像小鱼从“鱼缸”回到“大海”,心理状态未知,服务成果可能前功尽弃。为了扩展定制心理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性,该校着力打造了由校院两级心理协会领衔、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信息员共同组成的朋辈志愿者团队,并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团队培训。每年,接受专业培训的学生人数超过在校生总人数的25%,志愿者们有效推动了学校心理服务格局由“一颗心点亮另一颗心”向“众心同耀,守望共助”转变。
截至目前,该校形成了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互动”为框架,以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心理咨询服务、危机动态预防为内容,以四级网络、制度体系、专项经费、场地建设、队伍提升为保障的“12345”心理育人模式,每年服务学生超2万人次。
同时,学校秉承前置化、动态化、专业化原则,一方面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采用不同量表开展有序、系统、常态化的心理测评,实现危机预防“看得见”;另一方面通过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组建专家团队,提供重症诊断和转介服务,并依托北京安定医院等开展专兼职教师心理咨询督导培训,实现危机干预“护得住”。
“下一步,学校将紧紧依托数据集中共享平台和‘AI才’教育教学专有大模型,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进一步提升心理服务的前置度、精准度和定制度。”该校党委书记查玉喜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6日 第06版
作者: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张贞梅 于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