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博士后焦某某涉嫌学术不端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涉及论文抄袭,还牵扯到学历造假等问题,再次将学术诚信问题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都已迅速启动调查程序,但启动调查仅仅是第一步,后续能否严格调查、严格处置才是关键。近年来,学术不端事件频发,却有不少事件最终莫名其妙地烂尾,相关高校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事件来龙去脉

事件的起因是小红书网友 "AlenKz" 的举报。该网友指出,焦某某在中国知名 C 刊《法学》上发表的论文《半自动驾驶车辆交通事故的刑事责任》涉嫌抄袭台湾学者陳俊偉 2021 年发表于《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的论文《論駕駛半自動駕駛車輛肇事之刑事責任》。两篇文章不仅标题高度相似,核心结构与观点也严重雷同,甚至在引用德文文献时出现混淆 "See"(参见)与 "Vgl."(比较)等基本学术用语的低级错误。

随着事件的发酵,更多网友加入讨论,指出焦某某在其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存在抄袭嫌疑。例如,其在 C 刊《学习与探索》上发表的论文《自动驾驶汽车编程者的刑事责任 —— 以 “困难境况” 刑事正当化为中心的分析》涉嫌抄袭日本学者的论文。此外,焦某某的博士学位论文被指德语文献全是假的,硕士学位论文《从个人保护原则重构正当防卫的判断标准》也被指抄袭台灣學者許恒達的论文。

另外,还有网友在举报帖子评论区反映,焦某某的本科就读学校存在虚假表述。其官网个人介绍称本科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但实际应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法政学院。滨江学院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独立学院,属于三本民办学院,这一细节引发了外界对其学历真实性的质疑。

面对网友的举报和质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都迅速采取行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 4 月 13 日关注到相关信息后,第一时间停止了焦某某在博士后流动站的一切工作,并启动调查处理程序。中国政法大学也于 4 月 15 日发布情况通报,表示已成立调查组并启动调查程序,坚决维护学术规范,对学术不端行为依规依纪进行严肃处理。

启动调查只是第一步

尽管两所高校都已迅速启动调查程序,但启动调查只是应对学术不端事件的第一步。公众更关心的是调查能否做到公正、透明、彻底,以及最终的处理结果是否能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学术不端事件的调查往往涉及复杂的学术问题和大量的证据收集工作。以焦某某事件为例,需要对多篇论文进行详细的比对分析,核实是否存在抄袭行为;同时,还需调查其学历造假的具体情况,包括其本科院校的实际名称以及相关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这些工作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需要专业的学术委员会进行严谨的评估和判断。

公众对学术不端事件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调查公正性和透明度的担忧。近年来,一些学术不端事件在调查过程中因信息不公开、程序不透明而引发质疑,甚至最终不了了之。例如,几年前的湖南某师大的厅官抄袭事件和华南某师大的副校长抄袭事件,尽管最初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最后要么未能给公众一个明确的交代,要么早早就为领导安排了脱身的说辞。这些 “烂尾”和半烂尾 的学术不端事件不仅损害了学术界的公信力,也让人们对学术诚信的维护失去了信心。


即使调查结果确认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后续的处置力度也至关重要。如果处置过轻,不仅无法对当事人形成有效震慑,还会让其他潜在的学术不端行为者有恃无恐。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置应遵循 “零容忍” 原则,对于抄袭、造假等行为,应依法依规给予严厉处罚,包括撤销学位、职称,取消科研项目资格等,同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焦某某事件再次敲响了学术界的警钟。近年来,学术不端事件频发,反映出学术界在诚信建设、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论文数量和期刊级别,导致一些学者为了追求 “成果” 而不择手段。这种功利化的学术环境为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学术评价体系应更加注重论文的质量和创新性,而非单纯以数量和级别论英雄。

学术不端行为的隐蔽性较强,传统的监督机制难以及时发现和制止。网络举报成为揭露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途径,但也存在举报信息真实性难以核实、举报人可能遭受报复等问题。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监督机制,加强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自我监督,提高监督的效率和公正性,是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关键。

学术诚信是学术研究的基石,但一些学者对学术诚信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学术规范的深入理解和敬畏之心。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对学术诚信的教育,将学术规范纳入课程体系,通过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学者的学术道德水平。

焦某某学术不端事件的曝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学术界现状的契机。学术诚信的维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到加强监督机制建设,从强化学术诚信教育到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只有以 “零容忍” 的态度和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我们期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能够以此次事件为契机,严格调查、公正处理,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也为学术界的诚信建设树立榜样。同时,我们也呼吁学术界以此为鉴,深刻反思,共同推动学术诚信的回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