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知识产权司法实务与法学教育、法学理论研究深度融合,以高水平知识产权院校合作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4月15日下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与同济大学联合举行知识产权专项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并举办“上海法院大讲堂”第八讲。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贾宇出席,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出席仪式并作专题讲座。
共建、共育、共赢
打造双向赋能院校合作品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23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提出要“主动承担起法治人才培养的共同责任”,并与同济大学等全国24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实务研讨,开设实务课程,聘任特聘教授等。知识产权学科是同济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此次双方共同签订《关于加强知识产权法学教育和司法实务的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合作框架协议),是培育更多知识产权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要抓手,也是以高水平知识产权院校合作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
知识产权专项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上,在贾宇与郑庆华的见证下,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曹洁与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学军分别代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同济大学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据悉,此次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丰富了合作内容,拓宽了合作领域,明确了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上海铁路运输中级法院)与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共建研究中心,建立了日常联络、不定期互访和项目推进机制,同时还增加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数字平台建设等相关内容,并对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选派法官前往同济大学WIPO联合培养硕士、“一带一路”知识产权硕士项目授课等事宜进行了细化约定。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
郑庆华表示,长期以来,同济大学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共同致力于推动知识产权法学教育和司法实践深度融合,合作卓有成效。面向时代所需、国家所需,同济大学正在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各项事业发展呈现新气象。希望院校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围绕人文社科智能化转型,同向发力、双向赋能,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贾宇
贾宇提出三点期望:以更创新的合作方式,共同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人才培养。通过共建共享、双向互动,探索更多样的合作方式。以更丰富的合作内容,协同推进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在培育精品案例、数字法院建设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更务实的合作机制,持续推进法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深度衔接。完善高校智库资源共享、合作进程互访评估等机制,推动院校合作取得实效。
人工智能何以改变未来?
“上海法院大讲堂”再开讲
签约仪式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举行“上海法院大讲堂”第八讲,特别邀请郑庆华为上海三级法院干警作有关人工智能的专题讲座。
“上海法院大讲堂”第八讲现场
讲座中,郑庆华围绕“人工智能何以改变未来——迈向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共生生态”主题,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什么,解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路径,展望了人工智能的未来研究方向,并分享了AI赋能法治建设的深度思考。近两个小时的授课干货满满、解读透彻、极具前瞻性,拓宽了全体法院干警的前沿科技视野,带来了深刻启发。
贾宇对授课进行总结,并结合上海法院工作实际,提出三点意见:
➤ 一是强化政治担当,护航新质生产力更好创新发展。必须更加深刻认识和把握技术创新领域的“国之大者”,加强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为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
➤ 二是紧跟技术发展,推动数字改革赋能取得更大成效。要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潮流,将人工智能新技术与法院各项工作深度融合,推动数字法院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 三是加强数字人才建设,促推数字化能力持续提升。要持续加强院校合作,结合人工智能发展最新成果,及时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研讨,进一步提升数字化知识能力。
与会人员认真听取讲座内容
讲座还邀请部分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律师协会的相关代表,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法学院以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部分高校专家学者等参加,全市三级法院干警在主会场或视频分会场同堂听课。
代表委员点评
孙小芳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宇珏律师事务所主任、民革嘉定区委副主委
本次签约是知识产权领域的一次开创性实践,为上海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注入了新动力。从实践层面看,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知识产权司法实务与法学教育构建起了规范化的合作机制,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赋能,为破解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法律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本次活动也象征着上海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持续深化创新研究,不断为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贡献更多“上海智慧”与“上海方案”。
邹甫文
上海市政协委员、全国律协女律师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百汇律师事务所主任
此次签约意义重大。通过院校理论与高院实务相结合,既能为法学教育融入真实案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又能助力高院借助院校科研攻克司法难题,共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应对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法律挑战。郑庆华院士从前沿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的本质、发展路径以及认知智能的发展,并且对AI赋能法治建设提出了有建设性的建议。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法律共同体成员的参与,形成更大的合力,为人工智能发展打造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听课心得
庄雨晴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法官助理
郑庆华院士的授课,让我们对人工智能技术及为我们所带来的改变有了更加深入和直观地认识。知识产权与创新活动具有最紧密和直接的联系,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在司法实践中,一方面要加强对涉人工智能案件的研究,通过司法引导产业的健康发展,妥善保护新类型权益;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数字改革赋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成果更好地建设数字法院,通过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提升司法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
冯冰银
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上海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知识产权综合审判一庭法官助理
听完郑庆华院士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讲座,我了解到DeepSeek等语言模型的出现,展现了AI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但也面临着具象抽象协同推理等难题,十分期待中国人工智能在底层逻辑和核心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技术发展可以快,但治理步伐必须稳。人工智能面临着AI法律主体责任、个人信息和数据保护等方面的新问题、新挑战,需要法律同仁和技术人员的互动共振,更需要平衡创新发展与风险防范。一方面要为AI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必要的伦理准则和监管框架。
毛水龙
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法官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和深度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聆听郑庆华院士的讲座,我深刻体会到,要深度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及运行原理,精准应对人工智能生成物、算法侵权、数据权益保护等涉复杂技术问题对知识产权审判带来的挑战,加强对数据、大模型的产权保护,探索和创新适应科技进步的新裁判规则,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法治建设。
高院供稿部门丨干培处、知识产权审判庭
文字:姜叶萌
摄影:陈洁、周游
责任编辑:郭燕
编辑:左雨欣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