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主要负责人”,免职了!
原创 李万卿
一个“三河禁色令”,让河北省三河市“名气”飙升。
三河一片“绿”,就是不见“红”。
何哉?
我不再赘述,可以先点开我前两天的文章《三河市不喜欢红色?》《三河市不喜欢红色?》。
舆论发酵几天了,三河市相关领导依然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不说话,不发声,不回应。
我就想问问:装睡能当死吗?
不能!
今天(4月15日)上午,廊坊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消息:“针对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等问题,廊坊市联合调查组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目前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有一个疑问是:通报中被免职处理的“主要负责人”是谁、为何不直接公开姓名?
15日下午5时许,三河市政府官网“三河市委书记付顺义简历”网页已撤下,无法打开。
看来,付顺义有重大责任。
回顾这次舆情,三河市主要领导确实权力任性!
4月11日,人民网刊发《强换商户招牌,当心砸了营商招牌》,提醒三河市“强换商户招牌,当心砸了营商招牌......优化城市形象,也要守住边界,不能走偏,不能超越行政权限乱来。”
语重心长。
但是,三河市“三河禁色令”决策者,把人民日报的劝说当成了耳旁风。
4月13日,人民网刊发《三河强换商户招牌,需给公众一个交代》。
文章严肃指出:“出了问题,不能两肩一耸、双手一摊,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违反了相关规定、损害了群众利益,造成了严重舆情,就该担责。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
文章说:”沉默不是应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强换商户招牌事件不能不了了之。“
三河市呢?依然默不作声。
4月14日,人民日报再次发声:《商家招牌禁用“红蓝”,城市治理不能如此要“面子”》。
文章再次严肃指出:“以行政指令简单强制统一招牌颜色,明显损害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增加商户经营成本,给消费者带来诸多困扰和不便,也是对营商环境的一种伤害。”
“出现了问题、发生了舆情,躲闪不是办法,不能奉行‘拖字诀’。把问题讲清楚,真心实意面对公众,才是正确姿态。”
三河市,继续“憋”。
任你喊话、批评,该装鳖依然装鳖。
很快,新华网也发声了:权力岂能如此任性!
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都对“三河禁色令”持批评态度,但三河市一直没有回应。
其实,早在4月8日,廊坊市营商办就针对招牌禁用“红蓝黑”一事,对三河市政府发出工作提示函,要求三河市对禁用三色招牌一事进行纠正。
廊坊市营商办工作人员表示,“从营商环境角度来说,(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就给他们(三河市政府)提示。因为从我们角度说,对营商环境这块工作是有影响。”
三河市的沉默,确实会被理解为“权力的傲慢”。
还好,廊坊市通报了,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了,“三河市委书记付顺义简历”从官网撤下了。
好!
下一步,该查查付顺义为什么不喜欢红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