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治疗(简称氧疗)是临床多学科常见的治疗措施,也是治疗缺氧的首要措施,对各种类型的缺氧均有一定疗效。但对不同类型的缺氧,疗效却不尽相同。
合理进行氧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缺氧情况,但不恰当的氧疗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影响患者预后。
一、目的
氧疗是通过吸入占比不同的氧气,有效提高肺泡气氧分压,促进氧在肺内弥散与交换,进而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含量和氧饱和度,加快氧向身体组织的弥散速度,以改善组织供氧。
二、适应证
1.绝对适应证
氧疗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低氧血症,如通气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气体弥散障碍、动静脉分流等。对于急性缺氧者,氧疗指征为PaO2<60 mmHg(1 mmHg=0.133 kPa);而对于慢性缺氧者,长期氧疗指征为PaO2<55 mmHg。
缺氧≠低氧血症,二者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不完全等同的概念。前者指由于环境供氧不足或机体用氧障碍,导致体内氧含量下降,可见于病理/生理情况,后者是指机体PaO2降低所致的生理情况。由于机体有一定的代偿能力,当发生低氧血症时,不一定存在组织缺氧。同样,组织缺氧也可独立存在。
2.相对适应证
相对而言,对于多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当PaO2为55~59 mmHg,且伴有红细胞增多症、肺动脉高压或存在肺心病的临床表现时,均可接受氧疗,以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睡眠和生活质量。
三、吸氧浓度的选择
根据吸入氧浓度(FiO2)的不同分为低浓度氧疗(<40%,通常<30%)、中浓度氧疗(40%~60%)、高浓度氧疗(>60%)及纯氧吸入。但具体的氧流量需根据疾病性质和患者个人情况合理选择。
1.单纯性低氧血症
单纯性低氧血症(Ⅰ型呼吸衰竭)可予以患者中、高浓度氧疗,以迅速升高PaO2,加快氧弥散速度,缓和通气过度。氧疗开始可保持FiO2在40%左右,后续根据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即可。PaO2目标值为60~80 mmHg。
2.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
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Ⅱ型呼吸衰竭),由于在氧疗后PaO2升高,可能存在抑制呼吸中枢的风险,故需采取控制性氧疗,即先进行低浓度氧疗,后复查PaO2,并观察患者神志。若PaO2轻度升高(≤10 mmHg),且患者神志清楚,可适当升高FiO2≤35%,≥2 h/次氧疗。同时,坚持长期氧疗,疗程应在3~4周,后续根据病程制定氧疗计划。PaO2目标值>60 mmHg且上升≤20 mmHg。
3.缺氧
常见引起缺氧而无低氧血症的情况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贫血、一氧化碳中毒等,临床确诊后,不管PaO2指标多少,一般均要及时给予氧疗。
四、常用装置
1.鼻塞/鼻导管给氧
(1)优点
操作简单,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饮食。
(2)缺点
FiO2不恒定,与氧流量密切相关[FiO2(%)= 21+4×吸氧流量(L/min)],且容易受患者呼吸影响,无法给予高浓度氧疗。同时,由于气流局部的刺激作用,容易导致患者鼻黏膜干燥、痰液黏稠。
2.面罩给氧
(1)优点
与鼻塞/鼻导管给氧相比,面罩给氧可给予高浓度氧疗。面罩可分为简单给氧面罩、储氧面罩和可调节氧气面罩等,可根据患者病情,结合面罩的特点,合理选择面罩给氧。
(2)缺点
面罩存在无效腔,需引起重视,应保持吸氧流量≥4 L/min。
常用氧疗装置对应氧流量和吸入氧浓度详情见表1。
表1 常用氧疗装置对应氧流量和吸入氧浓度
五、不良反应
1.氧中毒
若长时间吸入氧分压过高的气体,体内活性氧的产生增多,超过了机体的清除能力,可能引起组织、细胞损害,即为氧中毒,临床工作中应高度重视。一般认为>60%,持续2~3 d,可能发生氧中毒,临床表现为胸骨后发紧、发闷,渐进性呼吸困难等。
临床医生需重视以下几点可预防氧中毒的发生:
(1)在改善组织缺氧的前提下,逐步降低FiO2。
(2)尽早进行经鼻或口鼻面罩呼气末正压通气或机械通气。
(3)维持足够的血红蛋白含量,改善循环功能,以促进细胞和组织携氧能力。
(4)在血容量和电解质允许的情况下,应用利尿剂,减轻肺及支气管黏膜水肿,进而改善换气功能。
2.二氧化碳潴留
多见于Ⅱ型呼吸衰竭,在保证有效氧合的前提下,进行低浓度氧疗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
综上所述,合理、规范的氧疗可快速、有效地改善患者病情,还能避免二氧化碳潴留和氧中毒等不良反应。临床医生需要谨慎选择吸氧浓度、吸氧装置等,使患者最大获益。
参考文献
[1] Tobin MJ.Advances in mechanical ventilation[J].N Engl J Med,2001,344(26):1986-1996.
[2]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等.中国成人呼吸系统疾病家庭氧疗指南(2024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4,23:1-18.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危重症医学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危重症医学工作委员会.成人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临床规范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9,42(02):83-91.
[4]Siemieniuk RAC,Chu DK,Kim LH,et al.Oxygen therapy for acutely ill medical patients: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BMJ,2018.
[5]急诊氧气治疗专家共识组.急诊氧气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04):35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