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镇上空的阴霾
在贵州茅台镇,这座被醇厚酒香萦绕的小城,嘉洋诞生于此。她的父母悉心经营着一家小小的酒坊,生活虽不富足,却也宁静安稳,充满着人间烟火气。然而,从高中那段青春岁月起,阴霾悄然笼罩。嘉洋像是被一层无形的膜隔绝开来,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她对食物的兴趣如潮水般退去,常常一整天仅靠几口水维持生命。站在镜子前,哪怕身形已瘦骨嶙峋,她眼中所见的自己,仍是那个“不够瘦”的模样。
起初,家人只当是学业压力的重负,并未过多在意。直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天,课堂上的嘉洋毫无征兆地晕倒在地。紧急送往当地医院后,医生们被眼前的数据震惊了:这个年仅18岁的女孩,体重竟只有35公斤,严重的营养不良使得她牙齿松动,血红蛋白低到了危险的边缘。这一切如一道晴天霹雳,让整个家庭陷入了无尽的恐慌与痛苦之中。
希望与失望的交错漩涡
自此,嘉洋的父母带着她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治疗之路。2022年,成都最大医院的诊断书“神经性呕吐、抑郁障碍”终于为痛苦命名,但“西酞普兰、德巴金、奥氮平”的药片在胃袋里溶解,却化不开症状的坚冰。2023年南京某著名大学医院的诊断带来新线索——“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肠道菌群失调”,菌群移植治疗像一把钥匙,终于解开了便秘的锁链,可呕吐仍如附骨之疽。2024年珠海某院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如同十次微弱的敲门声,新添加的药物“米氮平、喹硫平”也终究没能敞开新的大门。
心理咨询室里,她倾诉着内心的痛苦;药物治疗时,那些小小的药丸承载着一家人的期望;营养干预小心翼翼地为她补充着缺失的养分;甚至尝试了前沿的肠道菌群移植。短暂的缓解让他们看到了一丝曙光,便秘问题稍有改善。但恶心、呕吐却如恶魔般紧紧纠缠,每一次进食,对嘉洋来说都像是一场残酷的酷刑。日子艰难到每日都不得不依靠深静脉置管(PICC)静脉营养来维系生命。
看着女儿日渐憔悴衰弱,嘉洋的母亲常常在夜深人静时,以泪洗面。命运的转折发生在那个普通又特殊的一天,母亲闺蜜传来一条消息,她一个亲戚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接受安建雄教授创立的超快速抗抑郁治疗后效果立竿见影,就连自杀意念也可以次日消失。这寥寥数语,像是黑暗中的一丝曙光,重新点燃了一家人的希望。
安建雄与团队为患者进行治疗。
破茧时刻,重见光明
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嘉洋一家踏上了前往山东的旅程。安建雄教授团队以专业与耐心,为嘉洋量身定制了“超级电休克(super ECT)+ 静脉艾司氯胺酮”的多模式超快速抗抑郁治疗方案。
第一次治疗结束后,奇妙的变化悄然发生。嘉洋仿佛从一场漫长的噩梦中苏醒,那种如巨石压心的沉重感瞬间消失。她的情绪不再被阴霾所笼罩,甚至主动对妈妈说出:“我有点饿了。”这句简单的话语,在家人听来,却如天籁之音。
随着治疗的稳步推进,奇迹不断上演。嘉洋的体重开始稳步回升,曾经苍白如纸的面色逐渐泛起了红润的光泽。最令人欣喜的是,她开始主动走出家门,在阳光下散步,重新拿起了那支在黑暗岁月中被遗忘的画笔,那是她曾经最热爱的表达自我的方式。
崭新起点,奔赴未来
离开山东潍坊后,嘉洋没有急着回到茅台镇,而是任由脚步带她去往陌生的地方。她坐在济南巷子深处的老茶馆里,竹椅吱呀作响,盖碗茶飘着茉莉香。隔壁桌的大爷教她“喝茶要慢慢呷,日子要慢慢过”;漫步在青岛栈桥的沙滩上,看海鸥对着人们的投喂一次次盘旋。凌晨三点的牛肉火锅店依然热闹,老板操着青岛口音解释:“要涮8秒,就像伤心事,久了就老了。”三个月后,嘉洋以全新的姿态回到了茅台镇。这一次,她的眼神中不再是曾经的空洞与绝望,而是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以前,我觉得自己被困在一个黑暗的盒子里,无论怎么挣扎都无法逃脱。”嘉洋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但现在,盒子打开了,温暖的阳光洒了进来。”
她的故事,如同一束明亮的希望之光,照亮了病友群里每一个在黑暗中挣扎的灵魂。嘉洋的梦想,也从曾经的“想要消失”,蜕变成为“想要好好活着,去看更大的世界”。
小贴士: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是一种以刻意限制饮食、极端追求瘦削为特征的心理疾病,常伴随体像障碍,表现为即使体重过低仍认为自己肥胖。通常伴有焦虑、抑郁和强迫,这些症状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神经厌食症主要表现包括:体重显著低于正常标准,营养不良、闭经、心律失常;心理上对体重和食物的强烈恐惧,进食后产生强烈愧疚感;行为上表现为过度运动、催吐、滥用泻药等。
神经性厌食症治疗起来非常困难,严重者可因器官衰竭而死亡,甚至会自杀身亡,实际上厌食症是死亡率最高的心理疾病之一,因此需尽早干预。恢复过程可能会出现病情反复。值得注意的是,单纯“劝吃饭”无效,需要专业治疗与耐心支持。
传统口服药物(抗焦虑和抗抑郁药)和心理疗法很难对严重神经性厌食症有效。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麻醉创新诊疗研究院安建雄博士将其发明的“两快一滴定”“超级电休克”和“超级磁休克”等创新性快速抗抑郁方法用于极其严重的年轻神经厌食症,已经获得可喜疗效。(迟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