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学校开学已经有一段时间,顺义妇儿医院医院儿童精神心理门诊及病房就诊需求也逐渐增多。最近诊室来了这样一位患者,她缓缓掀开衣袖,露出隐藏其下的细密伤痕。因无法上学,她被父母带来就诊。



起初,她沉默不语,逐渐与医生建立信任后,她逐渐吐露心声。表示自己一直有自伤行为,但这并非出于轻生的念头,而是觉得每当情绪崩溃时,只有感受刀片划过皮肤,看到血流出的瞬间,我才能感到舒服一些,好像只有这样,我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在国内外已成为备受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青少年中非自杀性自伤(NSSI)发生率高达17%~18%,而国内研究显示大学生群体发生率约为12.3%,这个庞大的群体正通过身体上的疼痛去试图缓解心理上的窒息。大部分青少年首次自伤的年龄多在13岁左右,而女性比例要高于男性。

这个病例不是个例,而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的缩影,这位青少年患者的自白也揭开了非自杀性自伤群体的生存困境。自伤行为与自杀未遂、人格障碍、抑郁情绪等存在相关性,并会增加自杀的风险。

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是指个体故意地伤害自己的身体但不以死亡为目的的行为,如故意咬伤自己、用利器切割皮肤、烙烫皮肤、用头撞墙等。有时可能会延伸出撕扯结痂、反复破坏自己已经受伤的部位。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非自杀性自伤,年龄段也变得越来越低,我们不禁要考虑,为何会出现自伤行为?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并非是简单的"自残行为",而是存在一套完整的心理防御机制。

1.对自我情绪的调节:通过身体疼痛转移心理的痛苦,刺激大脑内啡肽的分泌以暂时达到缓解焦虑、愤怒或麻木感的目的。

2.对自我的惩罚:对自我价值感极低的人或存在自我厌恶倾向,出于内疚或对自我的愤怒可能用自伤来“惩罚”想象中的过错。

3.寻求自我存在感或掌控感:在情感解离(感到与身体或现实脱离)时,通过疼痛或流血体验能帮助“确认自己还活着”,尤其在青少年曾经历童年创伤时(如被忽视、虐待、校园欺凌、家庭不和睦、过度被控制等)尤为突出。在学业、家庭压力或失控感中,自伤成为自己为数不多能自主控制的行为。

4.向外界无声地求救:当青少年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痛苦时,伤痕可能成为向外界传递信号的“身体语言”。部分青少年因长期被忽视,试图通过自伤引发家庭或同伴的关注。

5.模仿与误导:在众多自伤的青少年中,除去真正存在情绪问题的青少年外,也存在少部分青少年因受到网络亚文化或同伴影响可能将自伤行为“美化”为个性的一种表达。

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自伤行为后,作为家长们该如何做?

1.避免情绪失控,禁止严厉批评或打骂孩子,避免过激言语及行为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例如:你怎么这么矫情?你死给谁看?你吓唬谁呢?我把你养这么大,你就这样报答我们?要死赶紧死...等等。

2.避免指责,在表达方式上学会“深入浅出”,冷静询问孩子这么做背后的原因,告诉孩子你们很担心她,同时保持倾听,不要与孩子争论自伤行为的对错。

3.询问孩子是否是父母那些地方做的不到位?或者是否因学业压力、校园欺凌等问题。

4.父母要完成自身的情绪管理训练,保持自身的情绪稳定,将批判性语言转化为:"我注意到..."的观察性表达,研究表明家庭冲突频率降低可减少43%的自伤冲动。

5.尽早寻求专业的精神科医师或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在专业人士的带领下逐渐改善对此行为的错误认知,及时进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甚至是物理治疗。

作为家长如何做到快速识别孩子是否存在自伤倾向?

除了身体伤痕,还需关注以下迹象:

1.行为异常:突然长期穿长袖/长裤(尤其在炎热天气)、频繁独处、收集刀片等尖锐物品。

2.异常情绪表现:情绪波动剧烈、对事物失去兴趣、不能上学、言语消极常表达“活着没意思”(但强调不想自杀)。

3.日常生活变化:失眠或嗜睡、食欲变化、手腕等部位反复出现“意外擦伤”。

4.网络痕迹:浏览自伤相关网络内容、深夜高频使用社交平台、参与一些“自杀游戏”等等。

周围人如何能帮助自伤的青少年?

1.让孩子停止自责:自伤不是软弱或“发疯”,而是她试图生存的方式。

2.帮助孩子寻找替代行为:写情绪日记、撕废纸、做运动、找关心的人倾诉(将心理痛苦转化为具体行动)。

3.提升青少年自尊:通过鼓励与支持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正向的自我认知。

4.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减少手机依赖,培养运动等正向压力释放方式。

5.早期干预:对童年创伤或心理疾病高危群体提供心理咨询与情绪管理训练。

6.建立完整的支持系统(家庭、学校、社会):减少对于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减少青少年心中的病耻感,试着向身边信任的人倾诉,或通过学校建立的心理诊室/全国心理热线电话(12356)寻求帮助,或及时到医院的心理科就诊。

正视青少年的自伤行为,需要通过各方的努力,每个自伤疤痕都是青少年在成长探索过程中一次不完美且未完成的自我对话,但当社会的支持系统转化为青少年自身积极的重塑力量,那些曾用于自我伤害的能量,终将转化为生命重建的动能。青少年自伤行为是心理痛苦的无声呐喊,而非“叛逆”或“博关注”。家长、学校与社会需摒弃偏见,以科学态度及时识别并干预。若发现自伤迹象,请立即寻求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的帮助,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只要得到理解与支持,就能帮助青少年走出阴霾,重获心灵的自由。

文字|精神心理科 肖欣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