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难得君

今天是4月18日,俄乌战争第1150天。

四月的春风没能吹散乌克兰战场的硝烟。当特朗普团队幻想中的"4·20停火"化为泡影时,欧洲各国政要却在巴黎的谈判桌前上演着令人不安的戏码。

德国宣布将155毫米炮弹援助量从2.7万枚暴涨至45.4万枚的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西方世界对战争态度的微妙转变,他们愿意给乌克兰止血的纱布,却吝啬于递上刺向侵略者的利剑。

在巴黎的会谈桌上,马克龙用"共识时刻"的漂亮话粉饰着欧洲的怯懦。这位曾扬言"不排除派兵"的总统,此刻却对乌克兰民众最迫切的安全诉求避而不谈。

德国总理梅尔茨在金牛座导弹问题上举棋不定,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公开反对军援的软弱姿态,像极了二战前夕绥靖政策的幽灵重现。



当欧盟宣布6月5日起恢复对乌克兰农产品征税,这个曾信誓旦旦要帮助基辅"经济造血"的联盟,正在用关税筑起新的铁幕,他们可以忍受战争持续,却不能承受自家农民失去补贴。

4月16日,联合国大会上的投票结果撕下了某些国家的伪善面具。当105个国家谴责侵略时,美国竟与恶、操之流站到了同一边。



特朗普代表那句"该决议无助于推进和平"的狡辩,让人想起1938年慕尼黑会议上"为了和平"的出卖。

更讽刺的是,克里姆林宫发言人扎哈罗娃正欣喜于"华盛顿开始理解我们的立场",两个曾经势不两立的对手,如今在牺牲乌克兰利益的问题上达成了可耻的默契。

但乌克兰人民用鲜血书写的答案远比政客们的算计更震撼人心。在赫尔松州被炮火犁过的田野间,操着俄语的老农坚定地说:"我们学乌克兰语不是为了讨好谁,而是要证明这片土地属于谁。"

扎波罗热的家庭主妇擦拭着丈夫的遗像:"他们可以炸毁我们的房子,但炸不毁我们对自由的信仰。"

这些普通人的坚守让所谓"亲俄地区"的谎言不攻自破,就像《基辅独立报》的数据揭示的残酷真相:在恶军占领区,愿意割让领土换取和平的人也不过14%。



前线的战报正在重塑现代战争的面貌。

美军退役士兵传授的"无人机死亡点名"战术在顿涅茨克平原奏效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军事技术的革新,更是弱小民族为生存迸发的惊人智慧。

4月17日波克罗夫斯克战役中,乌军以零伤亡歼灭240名敌军的战绩,印证着孙子"善战者先为不可胜"的古老智慧。

这些用西方二手武器创造的战场奇迹,恰似当年芬兰用莫洛托夫鸡尾酒对抗苏联钢铁洪流的悲壮续篇。

在经济战线上,乌克兰正在经历比炮火更残酷的绞杀。欧盟取消农产品免税的刀锋,精准刺向这个农业大国最后的经济命脉。

基辅被迫在华盛顿的矿产协议谈判桌上周旋时,他们不仅要对抗明处的侵略者,还要提防"盟友"藏在合同条款里的经济殖民。

这种双重困境让人想起格瓦拉的警句:"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子弹,往往来自帝国主义提供的武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36年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在国联的控诉,与今日泽连斯基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演讲形成了时空回响。

乌克兰外长重申"永不承认被占领土"的三条红线时,我们听到的是弱小民族对《联合国宪章》基本原则的执着坚守。

这种坚守的代价是惨重的,据世界银行估算,乌克兰每天要为这场战争支付1亿美元的生存成本,这相当于每个乌克兰公民每天为自由支付2.5美元

战争的迷雾中,某些西方政客开始兜售"冻结冲突"的毒药。但乌克兰人用鲜血浇筑的教训告诉我们:没有正义的和解,不过是下一次侵略的倒计时。

德国政客为是否提供远程导弹争论不休时,乌军工程师正在地下车间改造民用无人机;欧盟官僚算计关税得失时,哈尔科夫的教师在地铁站里给孩子们讲解宪法第9条"禁止领土割让"的条款。

这些平凡而坚韧的抗争,构成了现代史上最动人的主权捍卫图景。

乌克兰的抗战早已超越地缘政治的范畴。他们守护的不仅是第聂伯河两岸的土地,更是二战以来国际秩序的最后尊严。当G7国家在广岛誓言"捍卫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时,真正在战壕里用生命践行这个承诺的,是那些顶着炮火种植向日葵的乌克兰农民。历史终将证明:

今天世界对乌克兰的每一分迟疑,都是在透支人类文明的信用;

而对基辅的每次坚定支持,都是在为子孙后代存续希望的火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