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东新区塘桥街道的街头巷尾,党建引领的“多格合一”模式正悄然改变治理格局——城管队员成为商户的“服务管家”,社区党课搬进了咖啡馆,居民和商户围坐在“街事会”共商油烟扰民解决方案……通过打破条块分割、整合治理力量,街道将“围墙内外”拧成一股绳,超9成民生诉求在网格内快速闭环。
近日,塘桥街道召开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工作推进会。会上大家热议这场从“单打独斗”到“共治共享”的变革,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板。
“红色纽带”:党建织密治理网格
塘桥街道将辖区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综合网格,每个网格因地制宜:东片聚焦医院、软件园周边的交通治理,中片打造“烟火经济”特色街区,西片依托滨江资源开发“行走党课”。这一划分并非机械切割,而是以党建为纽带,构建“1+3+5N”治理体系——街道党工委统筹全局,三大网格协同发力,居民区、商户、园区等五类主体深度参与,形成“小事不出格、大事全网联动”的治理生态。
塘桥街道党工委书记费维照表示:“多格合一的核心是‘融’,目标是让治理力量精准下沉、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此,街道建立了网格党建联席会议、综合网格工作站等机制,并通过“格事会”平台凝聚多元主体共识,推动问题从“被动处理”转向“主动解决”。以常态开展“四百大走访”(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为基础,从群众意见建议中提炼形成网格公共议题并有效转化为区域化党建项目和社区共治任务。通过发动各方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凝聚网格治理最大公约数。
从“问题清单”到“幸福账单”
近日,滨江街区党支部书记王燕分享了“多格合一”与党建教育的创新结合。依托黄浦江畔的轮渡、信号台等红色资源,街区打造“行走的党课”,将党课融入居民生活场景。党员们在参观渡驿党群服务中心时,不仅学习塘桥红色历史,还参与滨江营商环境优化的讨论。“党课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治理的催化剂。”王燕说。通过党建联盟联动17家单位和8个居民区,街区解决了商户占道经营、垃圾分类不规范等18项问题,并将轮渡公司、隧道盾构企业纳入滨江文化共建,推出“建筑可阅读”导览路线,吸引超5000人次参与。
龙园居民区毗邻陆家嘴软件园及仁济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日均人流量超10万人次,长期受停车难、非机动车乱停、道路拥堵等问题困扰。依托党建引领“街居联动”机制,该区域探索出多元共治新路径。
“交通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发力。”东片综合网格居民区代表、龙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万添杰表示。通过网格党建联席会议机制,整合居民区党总支、党建网格、街道城运中心、执法部门及医院管理方,构建协同治理体系。针对停车难题,动态对接周边园区错时开放闲置车位,推出“停车引导图”精准分流;在非机动车治理中,划设医院周边专用停放区、加装智能充电设施,联合城管开展“无感监管”柔性执法,同步设置外卖员歇脚点、“共享头盔”取用点,实现服务与治理双向促进。
蓝村街区党支部书记姜辉曾是一名城管执法者,如今他的工作从“刚性管理”转向“柔性服务”。通过制作联新卡、更换话术,他拉近了与500余家商户的距离。黄鱼面馆老板主动转来组织关系,米线店负责人递交入党申请书。姜辉感慨:“过去商户见我如临大敌,现在他们会说‘有困难找组织’。”街区推出“烟火集市”“逛吃蓝村”等活动,带动185家商户加入了共商共治共建的大家庭。
双轮驱动:数智赋能与制度破壁
塘桥街道的治理革新不仅依赖制度设计,更依托技术赋能。街道引入“数字社工”系统,整合12345热线、网格巡查、商户自查等数据,生成“数治码”动态评估街区治理效能。例如,中片网格通过“数治码”与商户“检查码”两码融合,实时监测食品安全、消防隐患等指标,问题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西片滨江网格则开发“行走党课”小程序,党员扫码即可获取红色地标讲解,后台同步记录学习数据,实现党建教育的量化管理。
在制度层面,街道建立“清单化治理机制”,针对不同网格特性制定差异化任务清单,推进“一网格一件事一品牌”。东片网格围绕“交通秩序提升”,联合交警、医院规划专用停车位,优化就医路线;中片网格聚焦“烟火经济”,推出商户信用积分制度,积分高者可优先参与市集活动;西片网格则与轮渡公司合作,将渡轮码头改造为党群服务驿站,提供便民药箱、共享雨伞等服务。
破题与进阶:治理共同体的长效化路径
尽管成效显著,塘桥的探索仍面临考验:部门协同效率不足、党课形式创新有限、新就业群体覆盖薄弱等问题亟待破解。例如,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党组织覆盖难度大。塘桥街道计划在蓝村街区试点“骑士驿站”,提供休息、充电、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并探索“流动党员报到制”,通过扫码登记、积分奖励等方式吸引其参与治理。
“治理共同体的核心是人,既要效率,更要有温度。”塘桥街道负责人表示。未来,塘桥将通过构建条管块融、分区治理、协同共处的网格治理共同体,统筹推进以街区为重点的新兴领域党建全覆盖和“多格合一”工作,推动网格管理向以管理服务并重、社会主体多元共治、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各方利益协调的网格治理演进,全力推动围墙内外治理的无缝衔接。
记者手记:在街巷烟火中触摸治理温度
走访塘桥街道时,几个细节让我记忆深刻:在蓝村街区的“商户自治会”上,面馆老板老李提出“延长外摆时间”,对面水果店店主立刻反对“会影响通行”,双方争执不下,最终投票决定“周末试行”。在滨江党群驿站,80岁的轮渡退休工人陈老伯指着老照片说:“当年解放军渡江,我们三天三夜没合眼。现在年轻人用‘行走党课’记住这段历史,真好。”
更触动人心的是治理背后的“人性逻辑”。 翻开蓝村街区的走访台账,密密麻麻记录着自去年12月以来1841户次的沟通轨迹:从居住证办理、子女入学咨询,到外摆政策解读、流动党员报到,党支部对每项诉求都建立闭环跟踪机制;龙园居民区的“文明楼道”评选,奖品是一盆绿植,但居民们争得认真——“这不是一盆花,是大家的门面。”
塘桥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治理的终极目标,不是完美的规则,而是让每个普通人找到归属感。当城管变成“服务员”、党课走进咖啡馆、居民和商户从“你和我”变成“我们”,超大城市治理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这寻常巷陌的烟火气里。
原标题:《从“问题清单”到“幸福账单”,浦东塘桥如何激活街区治理“末梢”?》
栏目编辑:顾莹颖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宋宁华